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24页 |
1. 现代医学对PU的认识 | 第13-18页 |
1.1 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1.2 临床表现 | 第14页 |
1.3 病因及发病机理 | 第14-16页 |
1.3.1 幽门螺杆菌(Hp) | 第14页 |
1.3.2 药物因素 | 第14-15页 |
1.3.3 胃酸和胃蛋白酶 | 第15页 |
1.3.4 胃及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异常 | 第15页 |
1.3.5 其他因素 | 第15-16页 |
1.4 目前治疗手段 | 第16-18页 |
1.4.1 一般治疗 | 第16页 |
1.4.2 抗Hp治疗 | 第16-17页 |
1.4.3 抑酸治疗 | 第17页 |
1.4.4 胃黏膜保护治疗 | 第17-18页 |
2. 祖国医学对PU的认识 | 第18-24页 |
2.1 病名的认识 | 第18页 |
2.2 胃脘痛的病名沿革 | 第18-19页 |
2.3 古代先贤对胃脘痛病因病机认识 | 第19-20页 |
2.3.1 外感六淫犯胃 | 第19页 |
2.3.2 情志内伤 | 第19-20页 |
2.3.3 饮食失调 | 第20页 |
2.3.4 脾胃虚弱 | 第20页 |
2.4 现代中医对胃脘痛的辨证分型 | 第20-22页 |
2.5 名医经验及验方效方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4-3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4-27页 |
1.1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 第24页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4-27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1.2.2 HP诊断方法及标准 | 第25页 |
1.2.3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5-26页 |
1.2.4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1.2.5 排除标准 | 第26页 |
1.2.6 退出以及中止临床实验的标准 | 第26-27页 |
2. 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 第27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27页 |
2.2 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 第27页 |
3. 观察指标及样本处理 | 第27页 |
4.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标准见上述) | 第27-28页 |
4.1 镜下标准(临床标准) | 第27-28页 |
4.2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标准) | 第28页 |
4.3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临床标准) | 第28页 |
5. 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5.1 患者一般资料记录项目(见附表) | 第28页 |
5.2 实验器材 | 第28-29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5.2.3 实验材料及用药试剂 | 第28-2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5.3.1 样本采集 | 第29页 |
5.3.2 样本处理 | 第29页 |
5.3.3 检测条件 | 第29页 |
5.3.3.1 色谱条件 | 第29页 |
5.3.3.2 质谱条件 | 第29页 |
5.3.4 统计学方法 | 第29-30页 |
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5页 |
6.1 一般资料 | 第30页 |
6.2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 第30页 |
6.3 证候疗效及黏膜疗效 | 第30-31页 |
6.4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全套相关指标对比 | 第31-32页 |
6.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对比分析 | 第32-34页 |
6.6 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5-43页 |
1. 益气活血方的立方依据及葛惠男教授对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认识 | 第35页 |
2. 益气活血方的组方分析 | 第35-37页 |
2.1 解方 | 第35-36页 |
2.2 方解 | 第36-37页 |
3. 益气活血方的现代研究及抗溃疡的作用机制的探讨 | 第37-38页 |
4. 医学代谢组学的特点及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38-39页 |
5. 胆酸与消化性溃疡之间的关系 | 第39-41页 |
5.1 现代医学对胆酸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认识 | 第39-40页 |
5.2 胆酸水平下降与肝病及脾的关联 | 第40-41页 |
6. 小结及课题结果分析 | 第41页 |
7. 结论 | 第41-42页 |
8. 课题新颖点 | 第42页 |
9. 不足及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