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绿色信贷内涵界定 | 第9-10页 |
·绿色信贷的含义 | 第9-10页 |
·绿色信贷的本质特征 | 第10页 |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10-12页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22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 第12-14页 |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14-17页 |
·实证研究的相关结论 | 第17-18页 |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18-20页 |
·关于可持续金融的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 | 第19-20页 |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第20-22页 |
·关于绿色信贷的研究成果 | 第20页 |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 | 第20-22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现状分析 | 第22-37页 |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 第22页 |
·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潜在环境风险的现实需要 | 第22-23页 |
·是完善银行组织结构、提高经营绩效的客观需要 | 第23-24页 |
·是增强银行国际竞争力、提高营销能力的迫切需要 | 第24-25页 |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现状 | 第25-30页 |
·在制度层面上提出总体要求 | 第25页 |
·在地方层面上明确规定本地监管要求 | 第25-26页 |
·在银行层面上积极行动落实政策要求 | 第26-30页 |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制度短板阻碍了绿色信贷的有力推进 | 第30-31页 |
·市场环境的缺乏阻碍了绿色信贷的发展 | 第31-33页 |
·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动力不足 | 第33-34页 |
·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缺乏操作规范 | 第34-37页 |
4 绿色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第37-47页 |
·国际发展绿色信贷的准则:赤道原则 | 第37-41页 |
·赤道原则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容细则 | 第37-39页 |
·最新赤道原则的框架、细则及其优势之处 | 第39-40页 |
·成为赤道银行的步骤及赤道银行项目审批步骤 | 第40-41页 |
·各国赤道银行的实践经验 | 第41-44页 |
·美国——花旗银行 | 第41-42页 |
·英国——汇丰银行和巴克莱银行 | 第42-44页 |
·日本——瑞穗实业银行和三菱银行 | 第44页 |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47页 |
·要将赤道原则精神内化 | 第45页 |
·要制定明确的业务标准和指南 | 第45页 |
·要明确责任负担机制与惩处机制 | 第45页 |
·要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给银行以动力和经济支持 | 第45-46页 |
·要加强信息沟通 | 第46页 |
·要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外部监督 | 第46-47页 |
5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 | 第47-55页 |
·加强绿色信贷的制度建设 | 第47-48页 |
·加强制度建设,为发展绿色信贷提供政策支持 | 第47页 |
·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污染责任内部化 | 第47-48页 |
·政府要维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明确产业政策指导名录 | 第48页 |
·完善绿色信贷发展的市场环境 | 第48-50页 |
·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培育绿色信贷市场需求 | 第48页 |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考核环保绩效指标 | 第48-49页 |
·加强金融监管,控制民间资本 | 第49页 |
·做好对公众的舆论宣传 | 第49-50页 |
·增强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推动力 | 第50-51页 |
·提高银行认识,培养员工理念 | 第50页 |
·增强政策扶持,建立激励机制 | 第50页 |
·遏制两高行业发展,减少其对资金的吸引力 | 第50-51页 |
·提高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执行力 | 第51-55页 |
·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增进部门之间合作 | 第51页 |
·加强银行内部人员培养与外部人才引进 | 第51-52页 |
·加强银行内部能力建设,提高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 第52页 |
·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增强技术、服务、产品支持 | 第52-53页 |
·做好贷后跟踪监测及信息披露工作 | 第53页 |
·加强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 第53-55页 |
6 结论 | 第55-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