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4-39页 |
综述一 五脏应时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 五脏应时理论的源流 | 第14-19页 |
1.1 春秋战国至两汉 | 第14-15页 |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 第15-16页 |
1.3 宋金元时期 | 第16页 |
1.4 明清时期 | 第16-17页 |
1.5 现代五脏应时理论内涵的再认识与深化 | 第17-19页 |
2 五脏应时理论研究方法的进展 | 第19-20页 |
2.1 系统论及控制论 | 第19-20页 |
2.2 时间环境医学 | 第20页 |
2.3 神经内分泌网络及细胞信号转导理论 | 第20页 |
3 评述与展望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综述二 褪黑素的研究进展 | 第23-32页 |
1 褪黑素合成分泌 | 第23-24页 |
2 褪黑素的生理作用 | 第24-25页 |
3 褪黑素在五脏应时的地位 | 第25-28页 |
3.1 褪黑素与“肝应春”调控理论 | 第25-26页 |
3.2 褪黑素与“心应夏”调控理论 | 第26页 |
3.3 褪黑素与“脾应长夏”调控理论 | 第26-27页 |
3.4 褪黑素与“肺应秋”调控理论 | 第27页 |
3.5 褪黑素与“肾应冬”调控理论 | 第27-28页 |
4 评述与展望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综述三 HPA轴-海马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32-39页 |
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 第32-34页 |
1.1 神经内分泌网络是“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本质 | 第32-33页 |
1.2 HPA轴-海马反应系统是“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核心 | 第33-34页 |
2 疏肝法在HPA轴-海马神经内分泌通路的研究 | 第34-35页 |
3 评述与展望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前言 | 第39-41页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第41-53页 |
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春而变”源于《内经》,发展于后世 | 第41-45页 |
1.1 “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的源流 | 第41-42页 |
1.2 现代“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的内容的完善 | 第42-45页 |
2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与HPA轴调控网络密切相关 | 第45-46页 |
2.1 肝失疏泄所致情志病证与HPA轴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调相关 | 第45页 |
2.2 肝失疏泄所致情志病证与大脑边缘系统(海马)对HPA轴负反馈调节功能失衡密切相关 | 第45-46页 |
3 松果腺研究成果为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入手研究“肝应春”生理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 第46-48页 |
4 工作假说和研究思路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四季摘除松果腺对褪黑素、HPA轴及海马的影响 | 第53-104页 |
实验一 四季摘除松果腺对血清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 第55-65页 |
1 实验目的 | 第55页 |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55-59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55页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55-5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5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9-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实验二 四季变化对HPA轴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 | 第65-86页 |
1 实验目的 | 第65页 |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65-70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65页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65-6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66-70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7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0-78页 |
3.1 四季变化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含量的影响 | 第70-73页 |
3.2 四季变化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的影响 | 第73-76页 |
3.3 四季变化对皮质酮(CORT)含量的影响 | 第76-78页 |
4 讨论 | 第78-83页 |
4.1 HPA轴及其生理功能 | 第78-79页 |
4.2 抑郁症与HPA轴的关系及疏肝法对HPA轴的调控作用 | 第79-80页 |
4.3 HPA轴的季节节律性及褪黑素与HPA轴的相互调节作用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实验三 四季变化对情绪相关单胺类神经递质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 | 第86-104页 |
1 实验目的 | 第86页 |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86-91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86页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86-8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87-9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91-99页 |
3.1 四季变化对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ine,NE)含量的影响 | 第91-93页 |
3.2 四季变化对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 | 第93-96页 |
3.3 四季变化对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 | 第96-99页 |
4 讨论 | 第99-102页 |
4.1 抑郁症与海马的关系 | 第99页 |
4.2 单胺类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 第99页 |
4.3 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节律性及褪黑素、HPA轴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控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104-110页 |
结语 | 第110-113页 |
1 结论 | 第110-111页 |
2 本课题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11-112页 |
3 不足与展望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个人简历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