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信息理论论文

移动互联网信息偶遇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6-41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1.1 移动互联网下用户信息行为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第16-17页
        1.1.2 信息偶遇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重要的信息获取行为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32页
        1.2.1 移动互联网下信息行为研究综述第18-27页
        1.2.2 信息偶遇研究综述第27-32页
        1.2.3 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第32页
    1.3 研究问题第32-33页
        1.3.1 移动互联网信息偶遇过程研究第33页
        1.3.2 移动互联网偶遇信息利用行为敏感因素研究第33页
        1.3.3 移动互联网偶遇信息利用行为识别模型研究第33页
    1.4 研究意义第33-35页
        1.4.1 理论意义第33-35页
        1.4.2 实践意义第35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5-39页
        1.5.1 概念界定第35-36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36-37页
        1.5.3 研究框架第37-38页
        1.5.4 研究方法第38-39页
    1.6 创新之处第39页
    1.7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39-41页
第2章 信息偶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1-62页
    2.1 概念探讨第41-42页
    2.2 信息偶遇在信息行为模型中的定位第42-46页
        2.2.1 信息偶遇与Wilson的信息行为嵌套模型第42-43页
        2.2.2 信息偶遇与Bates的“采莓模型”第43-44页
        2.2.3 信息偶遇与Ellis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型第44页
        2.2.4 信息偶遇与Agarwal的拓展信息行为嵌套模型第44-46页
    2.3 信息偶遇相关研究基础理论分析第46-51页
        2.3.1 非线性理论第46-47页
        2.3.2 认知科学理论第47-50页
        2.3.3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第50页
        2.3.4 心理学及传播学科理论第50-51页
    2.4 信息偶遇模型研究第51-61页
        2.4.1 信息偶遇概念模型研究第51-54页
        2.4.2 信息偶遇过程模型研究第54-61页
    2.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3章 面向过程-感知二元性的信息偶遇研究框架构建第62-73页
    3.1 信息偶遇的意义建构过程第62-66页
    3.2 信息偶遇过程中的认知分布特征第66-70页
    3.3 面向过程-感知二元性的信息偶遇研究理论框架第70-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4章 移动互联网信息偶遇过程研究的方法与数据分析第73-97页
    4.1 研究方法与过程第73-77页
        4.1.1 关键事件技术第73-74页
        4.1.2 研究过程第74-77页
    4.2 关键事件数据编码及分析第77-87页
        4.2.1 建立分析性概念框架第77页
        4.2.2 关键事件编码第77-79页
        4.2.3 自由节点的分类第79-81页
        4.2.4 分类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第81-85页
        4.2.5 树节点及核心树节点的建立第85-86页
        4.2.6 理论饱和度检验第86-87页
    4.3 访谈问卷数据分析第87-96页
        4.3.1 利用熵权法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第87-94页
        4.3.2 关键事件数量与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象限对比第94-96页
    4.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5章 移动互联网信息偶遇模型构建与行为演进机制第97-119页
    5.1 信息偶遇过程模型第97-102页
        5.1.1 信息偶遇前第97-99页
        5.1.2 信息偶遇中第99-101页
        5.1.3 信息偶遇后第101-102页
    5.2 影响因素模型第102-107页
        5.2.1 个体因素第103页
        5.2.2 工具第103-104页
        5.2.3 任务情境第104页
        5.2.4 社会环境因素第104-105页
        5.2.5 时空情境第105页
        5.2.6 网络环境第105-106页
        5.2.7 信息因素第106-107页
    5.3 信息偶遇行为演进机制阐释第107-117页
        5.3.1 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信息偶遇过程阐释第107-109页
        5.3.2 信息偶遇过程演进中的动力机制第109-115页
        5.3.3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信息偶遇影响因素作用分析第115-117页
    5.4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6章 偶遇信息利用敏感因素模型及行为识别研究第119-144页
    6.1 研究方法第119-120页
    6.2 调查设计与实施第120-123页
        6.2.1 问卷设计第120-121页
        6.2.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第121页
        6.2.3 信度和效度检验第121-123页
    6.3 调查数据分析第123-134页
        6.3.1 描述性统计第123页
        6.3.2 信息偶遇后利用的信息类型分析第123-124页
        6.3.3 信息增益及相关系数第124-126页
        6.3.4 偶遇信息利用行为敏感因素分析第126-134页
    6.4 偶遇信息利用敏感因素模型构建第134-135页
        6.4.1 偶遇信息保存敏感因素模型第134页
        6.4.2 偶遇信息分享敏感因素模型第134-135页
        6.4.3 偶遇信息使用敏感因素模型第135页
    6.5 偶遇信息利用行为识别第135-139页
        6.5.1 支持向量机建模第135-137页
        6.5.2 模型分类识别结果分析第137-139页
    6.6 偶遇信息利用敏感因素模型阐释第139-143页
        6.6.1 共性因素第139-141页
        6.6.2 非共性因素第141-143页
    6.7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44-157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44-147页
        7.1.1 移动互联网信息偶遇发生过程与影响因素第144-145页
        7.1.2 移动互联网信息偶遇行为演进机制第145-147页
        7.1.3 移动互联网偶遇信息利用敏感因素及行为识别第147页
    7.2 思考与建议第147-154页
        7.2.1 基于现行信息素养模型的信息偶遇能力培养第147-150页
        7.2.2 重视移动环境下的偶遇信息管理第150-152页
        7.2.3 移动环境下基于情景感知的个性化服务与系统开发第152-154页
    7.3 主要研究贡献第154-155页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55-157页
        7.4.1 研究局限第155-156页
        7.4.2 研究展望第156-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71页
附录A 关键事件获取访谈提纲第171-173页
附录B 信息偶遇各阶段中影响因素作用情况访谈问卷第173-174页
附录C 移动互联网偶遇信息利用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174-17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第178-179页
致谢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险传播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
下一篇:消费者行为视角下的渠道管理:计算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