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2.1 水体信息提取方法 | 第10-12页 |
1.2.2 人文因素格网化方法 | 第12-14页 |
1.2.3 水体变化驱动分析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2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2 气候背景 | 第19页 |
2.3 水系组成 | 第19页 |
2.4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数据与方法 | 第22-30页 |
3.1 数据 | 第22-23页 |
3.1.1 遥感数据 | 第22页 |
3.1.2 气象数据 | 第22-23页 |
3.1.3 社会人文数据 | 第23页 |
3.2 水体信息提取方法 | 第23-25页 |
3.2.1 B波段阈值法 | 第23-24页 |
3.2.2 精度验证方法 | 第24-25页 |
3.3 水体变化驱动分析方法 | 第25-30页 |
3.3.1 人文因素指标格网化方法 | 第25-27页 |
3.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7-28页 |
3.3.3 主成分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毛乌素沙地中部地表水体1999-2015变化 | 第30-40页 |
4.1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4期地表水体变化 | 第30-33页 |
4.2 基于B波段阈值法的动态监测 | 第33-39页 |
4.2.1 B波段阈值法精度验证结果 | 第33-35页 |
4.2.2 地表水体变化动态特征 | 第35-36页 |
4.2.3 研究区北、中、南部区域差异 | 第36-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毛乌素沙地中部1999-2015年间自然和人文因素变化分析 | 第40-48页 |
5.1 自然因素 | 第40-42页 |
5.1.1 降水变化 | 第40-41页 |
5.1.2 气温变化 | 第41-42页 |
5.2 人文因素 | 第42-47页 |
5.2.1 人口变化 | 第42-43页 |
5.2.2 工业总产值变化 | 第43页 |
5.2.3 原煤产量变化 | 第43-44页 |
5.2.4 原油产量变化 | 第44-45页 |
5.2.5 农业总产值变化 | 第45页 |
5.2.6 小牲畜数量变化 | 第45-46页 |
5.2.7 有效灌溉面积变化 | 第46-4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水体变化的驱动分析 | 第48-62页 |
6.1 研究区水体面积变化驱动分析 | 第48-50页 |
6.2 典型湖体变化讨论 | 第50-52页 |
6.3 区域内不同部分驱动力分析 | 第52-60页 |
6.3.1 研究区北部湖泊地表水体变化驱动 | 第53-55页 |
6.3.2 研究区中部湖泊地表水体变化驱动 | 第55-57页 |
6.3.3 研究区南部湖泊地表水体变化驱动 | 第57-6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63页 |
7.2 创新点 | 第63页 |
7.3 展望与不足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