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2页 |
1.1 低温低浊水水质特性 | 第9-10页 |
1.2 饮用水水质标准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1 优选混凝剂和助凝剂 | 第12-13页 |
1.3.2 泥渣回流技术 | 第13页 |
1.3.3 溶气气浮技术 | 第13-15页 |
1.3.4 微絮凝接触过滤法 | 第15-16页 |
1.3.5 预氧化 | 第16页 |
1.3.6 高梯度磁力分级技术 | 第16页 |
1.3.7 超滤膜深层净化分离技术 | 第16-17页 |
1.3.8 活性砂絮凝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课题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 第18-21页 |
1.4.1 我国水源水质概述 | 第18-19页 |
1.4.2 银川市水资源概况 | 第19页 |
1.4.3 银川市目前供水现状 | 第19-20页 |
1.4.4 银川市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1.4.5 银川西部供水有限公司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 第20页 |
1.4.6 以黄河水为水源的地表水处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低温低浊水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低温低浊黄河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 第22-28页 |
2.1 低温低浊水难以处理的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2.1.1 低温低浊原水的特点 | 第22页 |
2.1.2 低温低浊水难处理的原因 | 第22-24页 |
2.2 混凝沉淀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 | 第24页 |
2.3 混凝机理 | 第24-25页 |
2.4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25-28页 |
2.4.1 水温影响 | 第25-26页 |
2.4.2 水的pH值和碱度影响 | 第26页 |
2.4.3 水中悬浮物浓度的影响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混凝沉淀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小试研究 | 第28-41页 |
3.1 试验仪器与试验药剂 | 第28-29页 |
3.1.1 试验仪器 | 第28页 |
3.1.2 试验用混凝剂与助凝剂种类 | 第28-29页 |
3.2 混凝剂的优选 | 第29-31页 |
3.3 混凝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31-32页 |
3.4 助凝剂优选 | 第32-35页 |
3.4.1 活化硅酸与聚丙烯酰胺作为助凝剂的混凝性能试验 | 第32-34页 |
3.4.2 助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34-35页 |
3.4.3 助凝剂最佳投加点的确定 | 第35页 |
3.5 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6 絮体颗粒破碎再絮凝研究 | 第36-41页 |
3.6.1 絮体颗粒破碎时间点的确定 | 第36-37页 |
3.6.2 破碎投药对絮体颗粒再絮凝的影响 | 第37-41页 |
第四章 处理低温低浊水的生产性试验 | 第41-47页 |
4.1 生产性试验期间原水情况 | 第41页 |
4.2 生产性试验中混凝剂最佳投药量确定及优选 | 第41-44页 |
4.3 原水与混合水混凝特性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4.4 综合可变费用分析 | 第45-46页 |
4.5 混凝剂、助凝剂与出水水质的关系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