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补偿系统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混合补偿系统拓扑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2 混合补偿系统拓扑的电气连接有效性辨识 | 第13-32页 |
2.1 混合补偿系统拓扑辨识方法 | 第13-16页 |
2.1.1 对偶理论法 | 第13-14页 |
2.1.2 端子元件法 | 第14-16页 |
2.2 混合补偿系统补偿网络拓扑建模 | 第16-20页 |
2.2.1 混合补偿系统补偿网络 | 第16-18页 |
2.2.2 邻接矩阵模型 | 第18-19页 |
2.2.3 邻接矩阵模型的改进 | 第19-20页 |
2.3 混合补偿系统拓扑辨识 | 第20-26页 |
2.3.1 补偿网络邻接矩阵的生成 | 第20-21页 |
2.3.2 混合补偿系统拓扑约束条件 | 第21-22页 |
2.3.3 基于深度优先搜索算法通路搜索 | 第22-24页 |
2.3.4 改进邻接矩阵的生成方法 | 第24-26页 |
2.3.5 混合补偿系统拓扑辨识主程序 | 第26页 |
2.4 算例分析 | 第26-31页 |
2.4.1 正确性分析 | 第26-28页 |
2.4.2 辨识结果比较 | 第28-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3 混合补偿系统拓扑的实用性分析 | 第32-43页 |
3.1 补偿元件及其组合的特性分析 | 第32-38页 |
3.1.1 基本补偿元件分析 | 第32-35页 |
3.1.2 无源元件的连接特性分析 | 第35-37页 |
3.1.3 无源滤波器与有源滤波器的连接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3.1.4 混合补偿系统实用拓扑约束条件 | 第38页 |
3.2 拓扑实用性的计算机分析 | 第38-40页 |
3.2.1 存在特殊并联补偿元件的计算机拓扑分析 | 第38-39页 |
3.2.2 存在特殊错误连接形式的计算机拓扑分析 | 第39-40页 |
3.3 三元件混合补偿系统拓扑实用性分析 | 第40-42页 |
3.3.1 1个APF、1个SRPF和1个PRPF组成的拓扑 | 第41页 |
3.3.2 1个APF和2个PRPF组成的拓扑 | 第41页 |
3.3.3 1个APF和2个SRPF组成的拓扑 | 第41页 |
3.3.4 辨识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4 混合补偿系统拓扑分析与选择 | 第43-53页 |
4.1 两元件混合补偿系统的分析 | 第43-46页 |
4.1.1 2个APF组成的混合补偿系统 | 第43-44页 |
4.1.2 1个APF和1个PRPF组成的拓扑 | 第44-45页 |
4.1.3 1个APF和1个SRPF组成的拓扑 | 第45-46页 |
4.2 三元件混合补偿系统的分析 | 第46-51页 |
4.2.1 1个APF、1个SRPF和1个PRPF组成的拓扑 | 第46-49页 |
4.2.2 1个APF和2个SRPF组成的拓扑 | 第49-50页 |
4.2.3 1个APF和2个PRPF组成的拓扑 | 第50-51页 |
4.3 混合补偿系统的选择 | 第51-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