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1 NO_x产生及危害 | 第11-13页 |
1.1.1 氮氧化物的产生 | 第11-12页 |
1.1.2 氮氧化物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 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政策 | 第13-14页 |
1.3 NO_x污染控制技术 | 第14-20页 |
1.3.1 源头控制 | 第14-16页 |
1.3.2 末端控制 | 第16-20页 |
1.3.2.1 湿法烟气脱硝技术 | 第16-17页 |
1.3.2.2 干法烟气脱硝技术 | 第17-20页 |
1.4 催化剂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22页 |
1.4.1 SCR催化剂应用现状 | 第20-21页 |
1.4.2 SCR催化剂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1.5 碳化硅 | 第22-23页 |
1.6 碳化硅在催化反应中应用 | 第23-24页 |
1.7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第二章 催化剂制备及表征 | 第31-41页 |
2.1 前言 | 第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2.2.1 SCR反应系统 | 第31-32页 |
2.2.2 脱硝效率定义 | 第32-33页 |
2.2.3 仪器与材料 | 第33页 |
2.2.4 碳化硅载体纯化 | 第33页 |
2.2.5 催化剂制备 | 第33-34页 |
2.3 催化剂表征 | 第34-35页 |
2.3.1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X) | 第34页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4页 |
2.3.3 X-射线衍射(XRD) | 第34页 |
2.3.4 透射电镜(TEM) | 第34-3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2.4.1 EDX分析 | 第35页 |
2.4.2 XPS分析 | 第35-36页 |
2.4.3 XRD分析 | 第36-37页 |
2.4.4 SEM表征 | 第37-38页 |
2.4.5 TEM分析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第三章 V_2O_5/SiC催化剂SCR反应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3.2.2 催化剂制备 | 第41-42页 |
3.2.3 脱硝活性测试 | 第42页 |
3.2.4 暂态反应 | 第42页 |
3.2.5 程序升温脱附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3.3.1 V_2O_5负载量对V_2O_5/SiC催化剂脱硝活性影响 | 第43页 |
3.3.2 反应温度对V_2O_5/SiC催化剂脱硝活性影响 | 第43-44页 |
3.3.3 空速对V_2O_5/SiC催化剂脱硝活性影响 | 第44-45页 |
3.3.4 V_2O_5/SiC催化剂暂态反应 | 第45-48页 |
3.3.4.1 NO暂态反应 | 第45-46页 |
3.3.4.2 NH_3暂态反应 | 第46-47页 |
3.3.4.3 O_2 暂态反应 | 第47-48页 |
3.3.5 NH_3程序升温脱附 | 第48-49页 |
3.3.6 NO程序升温脱附 | 第49页 |
3.3.7 反应机理分析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第四章 V_2O_5/SiC催化剂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3-65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化学反应动力学影响 | 第54-61页 |
4.2.1 NO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 第54-56页 |
4.2.2 NH_3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 第56-57页 |
4.2.3 O_2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 第57-59页 |
4.2.4 表观活化能 | 第59-61页 |
4.3 反应物扩散影响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第五章 SO_2对V_2O_5/SiC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65-79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5.2.2 催化剂制备 | 第65页 |
5.2.3 催化剂脱硝活性测试 | 第65-66页 |
5.2.4 硫酸铵盐分解 | 第66页 |
5.2.5 硫酸铵盐与NO反应性 | 第66页 |
5.2.6 预吸附NH_3与NO反应性 | 第66页 |
5.2.7 NH_3-TPD | 第66-6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6页 |
5.3.1 不同负载量时SO_2对V_2O_5/SiC催化剂脱硝活性影响 | 第67-68页 |
5.3.2 不同反应温度时SO_2在对V_2O_5/SiC催化剂脱硝活性影响 | 第68-69页 |
5.3.3 在SO_2存在下V_2O_5/SiC催化剂稳定性 | 第69页 |
5.3.4 SO_2 暂态反应 | 第69-70页 |
5.3.5 SO_2对不同载体催化剂脱硝效率影响 | 第70-71页 |
5.3.6 SO_2对载体不同比例催化剂脱硝效率影响 | 第71-72页 |
5.3.7 催化剂表面NH_4HSO_4分解情况 | 第72-74页 |
5.3.8 催化剂表面NH_4HSO_4与NO反应情况 | 第74-75页 |
5.3.9 SO_2对NH_3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影响 | 第75-76页 |
5.3.10 气体预吸附与NO反应性 | 第76页 |
5.4 SO_2的促进作用机理分析 | 第76-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9-80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8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