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软件开发初期的最坏情况执行时间快速估计与优化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24页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1.1.2 软件的时效安全问题 | 第20-23页 |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4-37页 |
1.2.1 WCET估计技术 | 第24-33页 |
1.2.2 WCET优化方法 | 第33-34页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4-3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37-4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1.3.2 组织结构 | 第38-40页 |
第2章 基于指令剖面的WCET快速估计 | 第40-64页 |
2.1 引言 | 第40-42页 |
2.1.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2.1.2 本文的解决思路 | 第41-42页 |
2.2 方法概述 | 第42-43页 |
2.3 指令剖面与特征模型 | 第43-46页 |
2.3.1 程序特征模型 | 第43-44页 |
2.3.2 模糊哈希与静态特征 | 第44-45页 |
2.3.3 指令类型数与动态特征 | 第45-46页 |
2.4 非线性WCET估计 | 第46-51页 |
2.4.1 特征提取 | 第47-48页 |
2.4.2 训练样本优选 | 第48-50页 |
2.4.3 训练与非线性估计 | 第50-51页 |
2.5 实验与分析 | 第51-63页 |
2.5.1 实验目的与配置 | 第51-52页 |
2.5.2 获取相似度阈值 | 第52-53页 |
2.5.3 运行效率 | 第53-55页 |
2.5.4 估计精度 | 第55-59页 |
2.5.5 子环节有效性评价 | 第59-60页 |
2.5.6 讨论 | 第60-6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3章 基于控制流树的WCET快速估计 | 第64-84页 |
3.1 引言 | 第64-67页 |
3.1.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3.1.2 本文的解决思路 | 第65-67页 |
3.2 控制流树及高估原因对比分析 | 第67-71页 |
3.2.1 关于控制流树方法的一个假设 | 第67-68页 |
3.2.2 基于IPET方法的高估原因 | 第68-69页 |
3.2.3 控制流树方法的高估原因 | 第69-71页 |
3.3 不合理高估的判定及对编程的影响 | 第71-73页 |
3.3.1 不合理高估的判定 | 第71-72页 |
3.3.2 高估判定对编程行为的影响 | 第72-73页 |
3.4 估值反馈与性能瓶颈定位 | 第73-77页 |
3.4.1 高估风险数据的统计及估值反馈 | 第73-76页 |
3.4.2 性能瓶颈定位及处理策略 | 第76-77页 |
3.5 实验与分析 | 第77-83页 |
3.5.1 实验目的与配置 | 第77页 |
3.5.2 估计效率 | 第77-79页 |
3.5.3 不合理高估的判定 | 第79-80页 |
3.5.4 性能瓶颈定位效率分析 | 第80-81页 |
3.5.5 讨论 | 第81-8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基于局部相对约束的WCET估值修正 | 第84-107页 |
4.1 引言 | 第84-87页 |
4.1.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84-86页 |
4.1.2 本文的解决思路 | 第86-87页 |
4.2 程序WCET高估的原因分析 | 第87-90页 |
4.2.1 处理器行为分析方面的原因 | 第87-88页 |
4.2.2 控制流分析方面的原因 | 第88-90页 |
4.3 非正交嵌套循环的特殊高估 | 第90-92页 |
4.4 基于局部相对约束的高估修正 | 第92-99页 |
4.4.1 修正算法 | 第92-94页 |
4.4.2 修正流程 | 第94-96页 |
4.4.3 安全性分析 | 第96-99页 |
4.5 实验与分析 | 第99-105页 |
4.5.1 实验目的与配置 | 第99-100页 |
4.5.2 修正的有效性 | 第100-103页 |
4.5.3 修正结果的安全性 | 第103页 |
4.5.4 讨论 | 第103-10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5章 基于不变路径的源码WCET优化 | 第107-128页 |
5.1 引言 | 第107-109页 |
5.1.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07-108页 |
5.1.2 本文的解决思路 | 第108-109页 |
5.2 防控超时风险的源码优化原则 | 第109-111页 |
5.2.1 影响WCET的因素 | 第109-110页 |
5.2.2 源码WCET优化的基本原则 | 第110-111页 |
5.3 基于源码重构的优化代价计算 | 第111-115页 |
5.3.1 重构方法选取 | 第111-113页 |
5.3.2 优化代价计算 | 第113-115页 |
5.4 基于不变路径的优化区域选择 | 第115-120页 |
5.4.1 不变路径的识别 | 第116-117页 |
5.4.2 优化区域的选择 | 第117-120页 |
5.5 实验与分析 | 第120-127页 |
5.5.1 实验目的与配置 | 第120-121页 |
5.5.2 编译器优化的不稳定性 | 第121页 |
5.5.3 重构方法的有效性 | 第121-122页 |
5.5.4 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 第122-124页 |
5.5.5 对后期优化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5.5.6 讨论 | 第126-12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结论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个人简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