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可能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 | 第14-26页 |
2.1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2.1.1 亚当·斯密“守夜人”观点 | 第14-15页 |
2.1.2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 第15页 |
2.1.3 凯恩斯的经济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2.1.4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 第16页 |
2.2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2.2.1 政府职能 | 第16-17页 |
2.2.2 经济发展 | 第17页 |
2.2.3 支出结构 | 第17-18页 |
2.2.4 制度变迁 | 第18页 |
2.2.5 政策变化 | 第18-19页 |
2.3 贸易开放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2.3.1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相关文献 | 第19-21页 |
2.3.2 贸易开放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规模 | 第21-22页 |
2.3.3 贸易开放减少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规模 | 第22页 |
2.3.4 贸易开放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弱相关性 | 第22-23页 |
2.4 相关理论及文献述评 | 第23-26页 |
3.贸易开放、外资进入与公共财政支出演变与理论分析 | 第26-38页 |
3.1 全国贸易开放、外资进入与公共财政支出演变趋势 | 第26-30页 |
3.1.1 起步阶段(1979年-1982年) | 第26-27页 |
3.1.2 成长阶段(1983年-1991年) | 第27-28页 |
3.1.3 提高阶段(1992年-2001年) | 第28-29页 |
3.1.4 稳步发展阶段(2002年-2013年) | 第29-30页 |
3.2 区域贸易开放、外资进入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演变趋势 | 第30-33页 |
3.2.1 不同区域贸易开放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演变趋势 | 第30-31页 |
3.2.2 不同区域外资进入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演变趋势 | 第31-33页 |
3.3 贸易开放、外资进入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关系理论分析 | 第33-38页 |
3.3.1 贸易开放、外资进入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补偿假说” | 第33-35页 |
3.3.2 贸易开放、外资进入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效率假说” | 第35-38页 |
4.贸易开放、外资进入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实证分析 | 第38-48页 |
4.1 数理模型构建 | 第38-40页 |
4.2 实证模型与数据选取 | 第40-41页 |
4.2.1 实证模型 | 第40页 |
4.2.2 数据来源及选取 | 第40-41页 |
4.3 描述统计与实证分析 | 第41-48页 |
4.3.1 数据描述统计 | 第41-42页 |
4.3.2 实证分析 | 第42-48页 |
5.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8-5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8-50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0-56页 |
5.2.1 建立贸易开放经济新格局 | 第51-52页 |
5.2.2 合理吸引外资进入 | 第52页 |
5.2.3 解决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越位”“缺位”问题 | 第52-53页 |
5.2.4 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 第53页 |
5.2.5 构建财政投融资体制以提高财政能力 | 第53-56页 |
6.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