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人口红利的来源及其红利效应探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9-10页 |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11页 |
| 1.4 重难点、创新与不足 | 第11-13页 |
| 2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 第13-19页 |
| 2.1 一次人口红利 | 第13-16页 |
| 2.1.1 一次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 | 第13-15页 |
| 2.1.2 一次人口红利期限的判断 | 第15页 |
| 2.1.3 文献点评及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2.2 有关二次人口红利的研究 | 第16-17页 |
| 2.2.1 二次人口红利的相关文献分析 | 第16-17页 |
| 2.2.2 文献点评 | 第17页 |
| 2.2.3 二次人口红利概念界定 | 第17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 3 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 3.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 第19-20页 |
| 3.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第20-21页 |
| 3.3 内生经济増长理论 | 第21-22页 |
| 3.4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4 二次人口红利来源探究 | 第24-42页 |
| 4.1 理论机理 | 第24-27页 |
| 4.1.1 理论模型推导 | 第24-26页 |
| 4.1.2 理论推导结论 | 第26页 |
| 4.1.3 小结 | 第26-27页 |
| 4.2 二次人口红利来源的判断——人口制度深化? | 第27-38页 |
| 4.2.1 社会保障制度与储蓄率的关系 | 第27-33页 |
| 4.2.2 城镇化建设与劳动参与率的关系 | 第33-38页 |
| 4.3 二次人口红利来源的判断——人口心理预期? | 第38-41页 |
| 4.3.1 ADF单位根检验 | 第39-40页 |
| 4.3.2 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40-4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5 二次人口红利效应探究——面板回归 | 第42-47页 |
| 5.1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择 | 第42-43页 |
| 5.2 面板平稳性检验 | 第43-44页 |
| 5.3 面板协整检验 | 第44页 |
| 5.4 面板回归 | 第44-45页 |
| 5.5 实证结论 | 第45-47页 |
| 6 二次人口红利期限判断 | 第47-53页 |
| 6.1 城镇化率的预测 | 第47-48页 |
| 6.2 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口抚养比预测值 | 第48-50页 |
| 6.3 二次人口红利窗口期的判断 | 第50-53页 |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 7.2 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 7.2.1 人力资本开发角度 | 第53-54页 |
| 7.2.2 深化人口制度因素角度 | 第54-55页 |
| 7.2.3 人口心理预期角度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