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 | 第9-11页 |
1.3 大跨空间结构多点激励动力响应分析的现状及发展 | 第11-14页 |
1.3.1 多点激励地震响应分析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大跨空间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现状 | 第12-14页 |
1.4 地下室对结构多点激励动力响应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4-16页 |
第2章 随机振动理论 | 第16-21页 |
2.1 随机过程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1.1 时域内平稳随机振动 | 第16页 |
2.1.2 频域内平稳随机振动 | 第16-17页 |
2.2 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 | 第17-19页 |
2.2.1 基本原理 | 第17页 |
2.2.2 虚拟激励法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3 结构在多点激励作用下的平稳随机响应计算 | 第18-19页 |
2.3 绝对位移直接求解的虚拟激励法理论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偶然偏心与多点激励相关性分析 | 第21-38页 |
3.1 概述 | 第21页 |
3.2 功率谱密度曲线的选取 | 第21-22页 |
3.3 矩形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22-26页 |
3.3.1 矩形框架自振特性分析 | 第22-23页 |
3.3.2 矩形框架偶然偏心与多点激励相关性分析 | 第23-26页 |
3.4 L形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26-30页 |
3.4.1 L形框架模型自振特性分析 | 第26-27页 |
3.4.2 L形框架偶然偏心与多点激励相关性分析 | 第27-30页 |
3.5 框架剪力墙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30-36页 |
3.5.1 框架剪力墙模型自振特性分析 | 第30-32页 |
3.5.2 框架剪力墙模型偶然偏心与多点激励相关性分析 | 第32-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考虑/不考虑地下室影响的多塔连体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38-50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38-39页 |
4.2 地震波与视波速工况的选取 | 第39页 |
4.3 多塔连体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39-41页 |
4.4 多塔连体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41-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考虑/不考虑地下室影响的航站楼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0-82页 |
5.1 航站楼设计及模型转换 | 第50-54页 |
5.1.1 概述 | 第50页 |
5.1.23D3S软件简介 | 第50页 |
5.1.3 航站楼结构设计 | 第50-54页 |
5.2 矩形航站楼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4-70页 |
5.2.1 矩形航站楼自振特性分析 | 第54-55页 |
5.2.2 矩形航站楼动力响应分析 | 第55-70页 |
5.3 L形航站楼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70-81页 |
5.3.1 L形航站楼自振特性分析 | 第70-72页 |
5.3.3 L形航站楼动力响应分析 | 第72-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