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补偿的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12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的创新 | 第20-22页 |
第2章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理论基础与定位 | 第22-32页 |
2.1 相关基本理论 | 第22-26页 |
2.1.1 资源产权理论 | 第22-23页 |
2.1.2 会计学理论 | 第23-24页 |
2.1.3 SEEA核算理论 | 第24-25页 |
2.1.4 流域生态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2.2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定位 | 第26-32页 |
2.2.1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各主体的定位 | 第26-27页 |
2.2.2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在政府负债中的定位 | 第27-29页 |
2.2.3 流域生态资源会计要素的定位 | 第29-32页 |
第3章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 第32-48页 |
3.1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内涵 | 第32-35页 |
3.1.1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特征 | 第32-33页 |
3.1.2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定义 | 第33页 |
3.1.3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分类 | 第33-35页 |
3.2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会计确认 | 第35-41页 |
3.2.1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确认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3.2.2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确认 | 第37-39页 |
3.2.3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确认流程 | 第39-41页 |
3.3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计量 | 第41-45页 |
3.3.1 资源保护负债的计量 | 第41-43页 |
3.3.2 环境保护负债的计量 | 第43-45页 |
3.4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偿付 | 第45-48页 |
3.4.1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偿付意义 | 第45页 |
3.4.2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偿付方式 | 第45-48页 |
第4章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账户设置 | 第48-56页 |
4.1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账户分类原则 | 第48-49页 |
4.2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账户内容 | 第49-52页 |
4.2.1 实物型账户 | 第49-50页 |
4.2.2 价值型账户 | 第50-52页 |
4.3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账户体系与记账方法 | 第52-56页 |
4.3.1 流域生态负债账户的体系 | 第52-53页 |
4.3.2 流域生态负债账户的记账方法 | 第53-56页 |
第5章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披露 | 第56-66页 |
5.1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披露目标和对象 | 第56-59页 |
5.1.1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披露目标 | 第56-57页 |
5.1.2 流域生态资源负债的披露对象 | 第57-58页 |
5.1.3 流域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使用主体 | 第58-59页 |
5.2 流域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表内披露 | 第59-62页 |
5.2.1 建立实物型流域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 | 第59-60页 |
5.2.2 建立价值型流域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 | 第60-61页 |
5.2.3 建立综合型流域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 | 第61-62页 |
5.3 流域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表外披露 | 第62-66页 |
5.3.1 资源保护情况披露 | 第63-64页 |
5.3.2 环境保护情况披露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研项目 | 第76页 |
一、发表论文目录 | 第76页 |
二、参研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