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适用性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农业机械区域适用性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农业机械区域适用性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农业机械区域适用性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确定不同型号翻转犁的区域适用性的评价方法 | 第12页 |
1.3.2 贯彻国家法规、促进农机事业化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3 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第13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翻转犁适用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21页 |
2.1 翻转犁的功用和分类 | 第15-18页 |
2.1.1 翻转犁的功用 | 第15页 |
2.1.2 翻转犁的分类 | 第15-18页 |
2.2 液压翻转犁适用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0页 |
2.2.1 我国翻转犁适用的实际情况 | 第18-19页 |
2.2.2 翻转犁适用性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19-20页 |
2.2.2.1 区域内的自然条件 | 第19页 |
2.2.2.2 区域种植模式 | 第19-20页 |
2.2.2.3 作业前植被覆盖率 | 第20页 |
2.2.2.4 机械自身的因素 | 第20页 |
2.2.2.5 其他因素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翻转犁区域适用性评价指标的分析和确定 | 第21-25页 |
3.1 翻转犁区域适用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21页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1-22页 |
3.2.1 回垡率与立垡率 | 第21页 |
3.2.2 土垡破碎率 | 第21-22页 |
3.2.3 耕深及耕宽稳定性 | 第22页 |
3.2.4 耕后地表平整度 | 第22页 |
3.2.5 植被覆盖率 | 第22页 |
3.2.6 入土行程 | 第22页 |
3.3 评价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2-24页 |
3.3.1 回垡率与立垡率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3.3.2 土壤破碎率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3.3.3 耕深及耕宽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3.3.4 耕后地表平整度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3.3.5 植被覆盖率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3.3.6 入土行程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4 翻转犁区域适用性评价方法 | 第25-32页 |
4.1 翻转犁区域适用性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25页 |
4.2 计算单项评价指标分值 | 第25-26页 |
4.3 确定适用性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26-31页 |
4.3.1 翻转犁适用性评价应用于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27-28页 |
4.3.2 不同计算方法对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28-31页 |
4.3.2.1 Excel表公式计算法 | 第28-29页 |
4.3.2.2 Matlab特征向量法 | 第29-30页 |
4.3.2.3 yaAHP软件求解法 | 第30-31页 |
4.3.2.4 三种方法结果比较 | 第3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5 液压翻转犁区域适用性性能试验验证 | 第32-40页 |
5.1 液压翻转犁机型的确定 | 第32页 |
5.2 1lyf-435液压翻转犁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5.3 试验验证 | 第33-39页 |
5.3.1 试验条件 | 第33页 |
5.3.2 试验数据 | 第33-36页 |
5.3.3 试验结果 | 第36-39页 |
5.3.3.1 三种权重计算形式下河南省许昌市的区域适用度 | 第38页 |
5.3.3.2 三种权重计算形式下新疆建设兵团的区域适用度 | 第38页 |
5.3.3.3 三种权重计算形式下吉林省永吉县的区域适用度 | 第38-39页 |
5.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40-41页 |
6.1 结论 | 第40页 |
6.2 建议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ABSTRACT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