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戏剧通讯》的历史存在及意义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7-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几度蜕变”:《青年戏剧通讯》考述 | 第15-33页 |
第一节 抗战剧运与剧刊现象 | 第15-20页 |
第二节 中青剧社与社刊创办 | 第20-22页 |
第三节 《青年戏剧通讯》“蜕变”考 | 第22-33页 |
第二章 组织形态:青年剧社的历史建构 | 第33-48页 |
第一节 认同危机与历史回叙 | 第33-36页 |
第二节 “三年计划”与“工作竞赛” | 第36-40页 |
第三节 《组织办法》与团社任务 | 第40-46页 |
余论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剧本生产:政党意志的预设及其限度 | 第48-60页 |
第一节 中青剧本与《青剧通讯》 | 第48-51页 |
第二节 题材限定与范本“失范” | 第51-56页 |
第三节 鲁觉吾《漏》与市民戏剧 | 第56-60页 |
第四章 “贵重遗产”:《青年戏剧通讯》的意义影响 | 第60-66页 |
第一节 抗战剧运中的历史地位 | 第60-63页 |
第二节 对现有研究的价值启示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论 | 第74-90页 |
附录 | 第90-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