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淮河源区(?)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3页
    1.1 (?)研究概况第13-14页
        1.1.1 (?)生物学性状第13-14页
        1.1.2 (?)的研究现状第14页
    1.2 鱼类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的分子标记第14-19页
        1.2.1 RFLP的应用第15页
        1.2.2 RAPD的应用第15页
        1.2.3 AFLP的应用第15-16页
        1.2.4 微卫星分子标记(SSR)的应用第16页
        1.2.5 ISSR的应用第16-17页
        1.2.6 EST的应用第17页
        1.2.7 线粒体DNA的应用第17-19页
        1.2.8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应用第19页
    1.3 淮河源区水系概况第19-20页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0-23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23-31页
    2.1 样品的采集第23-24页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4-25页
        2.2.1 溶液配制第24-25页
        2.2.2 实验主要仪器第25页
    2.3 实验方法第25-31页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第25-26页
        2.3.2 基因组DNA的检测第26页
        2.3.3 PCR的扩增及测序第26-28页
        2.3.4 数据处理第28-31页
第三章 淮河源区(?)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1-35页
    3.1 基于RAG2基因对淮河源区(?)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1-32页
        3.1.1 RAG2基因序列特征第31页
        3.1.2 (?)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第31-32页
    3.2 基于Cytb基因对淮河源区(?)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2-33页
        3.2.1 Cytb基因序列特征第32-33页
        3.2.2 (?)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第33页
    3.3 基于COI基因对淮河源区(?)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3-35页
        3.3.1 COI基因序列特征第34页
        3.3.2 (?)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第34-35页
第四章 淮河源区(?)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35-49页
    4.1 基于RAG2基因对淮河源区(?)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35-39页
        4.1.1 遗传距离、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第35-38页
        4.1.2 分子方差分析第38页
        4.1.3 单倍型网络分析图第38-39页
    4.2 基于Cytb基因对淮河源区(?)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39-43页
        4.2.1 遗传距离、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第39-42页
        4.2.2 分子方差分析第42页
        4.2.3 单倍型网络分析图第42-43页
    4.3 基于COI基因对淮河源区(?)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43-49页
        4.3.1 遗传距离,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第43-46页
        4.3.2 分子方差分析第46页
        4.3.3 单倍型网络分析图第46-49页
第五章 淮河源区(?)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第49-61页
    5.1 基于RAG2基因对淮河源区(?)种群历史动态的分析第49-53页
        5.1.1 (?)中性检测第49页
        5.1.2 (?)歧点分布研究第49-50页
        5.1.3 (?)种群贝叶斯天际线点图分析第50-53页
    5.2 基于Cytb基因对淮河源区(?)种群历史动态的分析第53-57页
        5.2.1 (?)中性检测第53页
        5.2.2 (?)歧点分布研究第53-54页
        5.2.3 (?)种群贝叶斯天际线点图分析第54-57页
    5.3 基于COI基因对淮河源区(?)种群历史动态的分析第57-61页
        5.3.1 (?)中性检测第57页
        5.3.2 淮河源区(?)歧点分布研究第57-58页
        5.3.3 (?)种群贝叶斯天际线点图分析第58-61页
第六章 讨论第61-65页
    6.1 淮河源区(?)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第61-62页
    6.2 淮河源区(?)种群遗传分化分析第62-63页
    6.3 淮河源区(?)种群历史的动态研究第63-65页
第七章 (?)种质资源保护的研究和建议第65-67页
    7.1 (?)种质资源现状第65页
    7.2 保护建议第65-67页
小结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7页
致谢第77-7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uPA与uPAR对体外培养牛卵母细胞核成熟的影响
下一篇: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在城市医院布局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