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填埋气资源化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我国填埋气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2 填埋气的净化 | 第13页 |
1.2.3 填埋气的利用 | 第13-15页 |
1.3 填埋气重整反应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2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条件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多孔介质反应器内重整制合成气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 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填埋气重整反应热力学分析 | 第24-43页 |
2.1 吉布斯自由能最小法 | 第24-26页 |
2.2 主要反应及相关说明 | 第26-28页 |
2.3 温度和24CO /CH摩尔比的影响 | 第28-33页 |
2.3.1 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转化率 | 第28-29页 |
2.3.2 合成气的产量 | 第29-32页 |
2.3.3 积碳的产量 | 第32页 |
2.3.4 水的产量 | 第32-33页 |
2.4 填埋气重整反应中加入氧气的影响 | 第33-38页 |
2.5 填埋气重整反应合适的条件范围 | 第38-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多孔介质内填埋气的燃烧模型及其验证 | 第43-58页 |
3.1 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内燃烧的数学模型 | 第43-47页 |
3.1.1 反应流模型 | 第43-45页 |
3.1.2 平均体积模型 | 第45-47页 |
3.2 化学反应速率模型 | 第47-48页 |
3.3 辐射模型 | 第48-51页 |
3.3.1 P-1 模型 | 第49页 |
3.3.2 Rosseland模型 | 第49-50页 |
3.3.3 DO模型 | 第50-51页 |
3.4 参数的确定 | 第51-54页 |
3.4.1 阻力系数 | 第51-52页 |
3.4.2 对流换热系数 | 第52-53页 |
3.4.3 辐射参数 | 第53-54页 |
3.5 模型验证 | 第54-57页 |
3.5.1 物理模型 | 第54页 |
3.5.2 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3.5.3 网格独立性分析 | 第55-56页 |
3.5.4 分析及验证 | 第56-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多孔介质内填埋气的燃烧特性 | 第58-67页 |
4.1 双层多孔介质 | 第58-62页 |
4.1.1 物理模型 | 第58-59页 |
4.1.2 求解方法 | 第59页 |
4.1.3 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4.2 渐变型多孔介质 | 第62-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多孔介质反应器内填埋气制合成气 | 第67-88页 |
5.1 多孔介质反应器的结构设计 | 第67-70页 |
5.1.1 设计思路 | 第67-69页 |
5.1.2 结构尺寸及参数 | 第69-70页 |
5.2 多孔介质反应器的流场分析 | 第70-71页 |
5.3 多孔介质反应器结构改进 | 第71-73页 |
5.4 多孔介质反应器内填埋气重整制合成气的计算过程 | 第73-80页 |
5.4.1 计算思路 | 第73-76页 |
5.4.2 燃烧换热区与重整反应区的联系 | 第76-78页 |
5.4.3 编程 | 第78-80页 |
5.4.4 计算结果可信度分析 | 第80页 |
5.5 多孔介质反应器内填埋气制合成气的产量分析 | 第80-86页 |
5.5.1 过量空气系数对合成气产量的影响 | 第81-84页 |
5.5.2 填埋气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对合成气产量的影响 | 第84-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