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 第15-24页 | 
| 2.1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定义 | 第15页 | 
| 2.2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 2.3 执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障碍 | 第16-17页 | 
| 2.3.1 健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配套政策问题 | 第16页 | 
| 2.3.2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运作机制问题 | 第16-17页 | 
| 2.3.3 全面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手段问题 | 第17页 | 
| 2.3.4 执行需求侧管理的资金来源问题 | 第17页 | 
| 2.3.5 地方保护主义问题 | 第17页 | 
| 2.3.6 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认识问题 | 第17页 | 
| 2.4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趋势 | 第17-18页 | 
| 2.5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基本内容 | 第18-19页 | 
| 2.6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要手段 | 第19-23页 | 
| 2.6.1 技术手段 | 第19-20页 | 
| 2.6.2 经济手段 | 第20-22页 | 
| 2.6.3 引导手段 | 第22-23页 | 
| 2.6.4 行政手段 | 第23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需求侧管理理论基础及A市的潜力和目标 | 第24-31页 | 
| 3.1 电力市场 | 第24页 | 
| 3.1.1 电力市场的起源和发展 | 第24页 | 
| 3.1.2 中国的电力市场现状及改革 | 第24页 | 
| 3.2 电力商品属性 | 第24-26页 | 
| 3.2.1 技术特性 | 第24-25页 | 
| 3.2.2 经济特性 | 第25-26页 | 
| 3.3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3.3.1 不确定性分析的必要性 | 第26页 | 
| 3.3.2 不确定性分析的定义 | 第26-27页 | 
| 3.4 政府管制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 3.5 A市概况 | 第28-29页 | 
| 3.5.1 A市主网概况 | 第28页 | 
| 3.5.2 A市配网概况 | 第28-29页 | 
| 3.5.3 A市各行业用电负荷特性 | 第2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A市阶梯峰谷分时电价实施情况分析 | 第31-40页 | 
| 4.1 需求侧管理中的阶梯式累进电价政策 | 第31-34页 | 
| 4.1.1 需求侧管理中阶梯式累进电价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31页 | 
| 4.1.2 当前的阶梯式累进电价的段数划分及其特点 | 第31页 | 
| 4.1.3 当前的阶梯式累进电价的电价制定方法及其特点 | 第31-32页 | 
| 4.1.4 当前的阶梯式累进电价的电量划分方法及其特点 | 第32-34页 | 
| 4.2 需求侧管理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 第34-37页 | 
| 4.2.1 需求侧管理中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34页 | 
| 4.2.2 当前的峰谷分时电价制定方法及其特点 | 第34-35页 | 
| 4.2.3 当前的峰谷时段划分方法及其特点 | 第35-37页 | 
| 4.3 A市执行的阶梯式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 第37-39页 | 
| 4.3.1 A市执行的居民阶梯电价政策 | 第37-38页 | 
| 4.3.2 A市执行的峰谷电价政策 | 第38-39页 | 
| 4.3.3 A市执行的阶梯式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 第3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阶梯式峰谷分时电价执行模式 | 第40-50页 | 
| 5.1 A市执行的阶梯式峰谷分时电价的档位划分模型 | 第40-42页 | 
| 5.2 阶梯式峰谷分时电价模型 | 第42-43页 | 
| 5.3 案例分析 | 第43-44页 | 
| 5.4 政策建议 | 第44-4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总结及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