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11-12页 |
1.4 具体研究内容和问题 | 第12-13页 |
2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报道研究基本概况 | 第13-19页 |
2.1 台湾犯罪新闻报道的概念 | 第13页 |
2.2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报道的历史演变 | 第13-19页 |
2.2.1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建立基础时期(1962 年至1971年) | 第15页 |
2.2.2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发展时期(1972 年至1981年) | 第15-16页 |
2.2.3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竞争变革时期(1982 年至1992年) | 第16-17页 |
2.2.4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报道竞争时期(1993 年至2001年) | 第17-18页 |
2.2.5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报道初熟时期(2002 年至今) | 第18-19页 |
3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报道现状分析 | 第19-32页 |
3.1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报道现状 | 第19页 |
3.2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报道特点分析 | 第19-32页 |
3.2.1 叙述语言及方式 | 第20-24页 |
3.2.2 画面风格 | 第24-26页 |
3.2.3 评论嘉宾设置 | 第26-29页 |
3.2.4 新媒体互动机制 | 第29-32页 |
4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报道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4.1 内部原因:市场化的经营方式 | 第32-35页 |
4.1.1 百姓大众是重点 | 第32-33页 |
4.1.2 爆料八卦是调料 | 第33-34页 |
4.1.3 奇闻怪谈常出现 | 第34-35页 |
4.2 外部原因:观众关注和媒体竞争环境的推动 | 第35-37页 |
4.2.1 观众高度关注 | 第35页 |
4.2.2 私有化媒体竞争激烈 | 第35-37页 |
5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5.1 新闻同质化问题严重,忽略新闻深度 | 第37-38页 |
5.2 编辑组“新闻把关”,独家新闻产出困难 | 第38-39页 |
5.3 哗众取宠,媒体的公共功能逐渐丧失 | 第39-40页 |
5.4 二次伤害现象严重,当事人有口难言 | 第40-42页 |
6 台湾电视犯罪新闻报道的改进对策 | 第42-46页 |
6.1 以差异化突破新闻同质化 | 第42-43页 |
6.2 记者编辑轮岗制推动创新 | 第43-44页 |
6.3 重拾媒体的公共功能 | 第44页 |
6.4 严守记者操守避免二次伤害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注释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