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妇产科学论文--妇科学论文--不育症论文

补肾化瘀法结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1-23页
    1. 传统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第11-12页
        1.1 传统中医对不孕症的认识第11页
        1.2 传统中医对排卵障碍的认识第11-12页
    2. 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第12-19页
        2.1 现代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2-15页
        2.2 现代中医对本病治疗的认识第15-19页
    3. 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第19-23页
        3.1 西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第19-20页
        3.2 西医对本病病因学的认识第20-21页
        3.3 排卵障碍的药物治疗第21-23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3-32页
    1. 研究目的第23页
    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2.1 病例来源第23页
        2.2 一般资料分析第23-24页
    3. 研究方法第24-27页
        3.1 诊断标准第24-25页
        3.2 纳入标准第25页
        3.3 排除标准第25页
        3.4 终止和脱落标准第25页
        3.5 给药方法第25-26页
        3.6 观察指标第26-27页
    4. 统计学方法第27页
    5. 研究结果第27-32页
        5.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临床疗效的比较第28页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第28页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改善情况比较第28-29页
        5.4 两组患者治疗后BBT结果比较第29页
        5.5 两组患者治疗后宫颈Insler评分比较第29-30页
        5.6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比较第30页
        5.7 两组患者治疗后优势卵泡直径比较第30页
        5.8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卵情况比较第30-31页
        5.9 两组患者妊娠率的比较第31页
        5.10 两组患者胚胎丢失率比较第31页
        5.11 两组患者安全性疗效评价第31-32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32-40页
    1. 立体依据第32页
    2. 本病以肾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第32-33页
        2.1 本病病机以肾虚为主第33页
        2.2 本病病机以血瘀为标第33页
        2.3 肾虚与血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第33页
        2.4 本病以补肾化瘀法为基本治则第33页
    3. 方药分析第33-35页
    4. 临床疗效分析第35-39页
        4.1 临床总疗效分析第35页
        4.2 中医证候评分分析第35-36页
        4.3 基础性激素改善情况分析第36-37页
        4.4 BBT结果分析第37页
        4.5 宫颈Insler评分分析第37-38页
        4.6 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分析第38页
        4.7 优势卵泡直径分析第38页
        4.8 排卵情况分析第38页
        4.9 妊娠率的分析第38-39页
        4.10 胚胎丢失率分析第39页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第39-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附录一第45-46页
附录二第46-47页
附录三第47-4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视神经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关联基因FcRL3的表达研究
下一篇:氟中毒对小鼠精子ATP的影响及生成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