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电子数据界定 | 第12-22页 |
(一) 电子数据的概念及性质 | 第12-17页 |
1、电子数据的定义 | 第12-13页 |
2、电子数据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3-14页 |
3、电子数据的法律定位 | 第14-17页 |
(二) 电子数据的特征 | 第17-18页 |
(三) 电子数据的表现形式 | 第18-22页 |
1、电子邮件 | 第19页 |
2、电子资金划拨记录 | 第19页 |
3、电子聊天记录 | 第19-20页 |
4、博客 | 第20页 |
5、电子签名 | 第20-21页 |
6、电子数据交换 | 第21-22页 |
二、国外关于电子数据的立法及应用 | 第22-29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在电子数据方面的立法及应用 | 第22-26页 |
1、美国对电子数据的立法及应用 | 第22-25页 |
2、英国对电子数据立法及应用 | 第25-26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在电子数据方面的立法及应用 | 第26-28页 |
1、法国对电子数据的立法及应用 | 第27页 |
2、德国对电子数据的立法及应用 | 第27-28页 |
(三) 两大法系在电子数据方面立法和应用的比较 | 第28-29页 |
三、电子数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一) 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界分不明 | 第29-30页 |
1、视听资料的概念 | 第29页 |
2、视听资料的范围 | 第29-30页 |
3、视听资料与电子数据的比较 | 第30页 |
4、视听资料与电子数据外延划分不明确 | 第30页 |
(二) 电子数据取证与当事人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冲突 | 第30-31页 |
(三) 电子数据质证的技术障碍 | 第31-32页 |
(四) 非法电子数据排除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 第32页 |
2、英美国家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 | 第32-33页 |
3、中国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规定 | 第33页 |
(五) 证明力认定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四、电子数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正确运用的建议 | 第35-42页 |
(一) 进一步明确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的界限 | 第35-36页 |
1、国外相关证据制度的分析 | 第35-36页 |
2、国外相关证据制度的借鉴与合理选择 | 第36页 |
(二) 寻求取证与当事人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平衡 | 第36-37页 |
(三) 运用专家辅助人解决质证的技术障碍 | 第37-38页 |
(四) 确立非法电子数据排除规则 | 第38-39页 |
1、侵犯了隐私权或商业秘密的电子数据,综合考虑后予以排除 | 第38页 |
2、通过非法软件取得的电子数据,综合考虑后予以排除 | 第38-39页 |
3、通过非法程序获取的电子数据,情节严重的应当予以排除 | 第39页 |
(五) 建立电子数据证明力规则 | 第39-42页 |
1、电子数据的可靠性 | 第39-40页 |
2、电子数据的关联性 | 第40页 |
3、电子数据的完整性 | 第40页 |
4、电子数据证明力大小的具体规则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