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3-15页 |
1.3.1 构造活动和沉积体系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3-14页 |
1.3.2 数学地质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1 剑门关地区地质构造的空间展布及特点 | 第15页 |
1.5.2 剑门关地区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情况 | 第15页 |
1.5.3 马尔科夫模型 | 第15-16页 |
1.5.4 构造活动和沉积体系耦合关系 | 第16页 |
1.6 研究方法及手段 | 第16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2.2 区域构架格局 | 第18-20页 |
2.3 构造遗迹 | 第20-21页 |
2.3.1 断裂隆升悬崖 | 第20页 |
2.3.2 水蚀峡谷及溶洞 | 第20页 |
2.3.3 风蚀柱及峰林 | 第20页 |
2.3.4 崩塌痕迹 | 第20-21页 |
2.4 构造活动分析 | 第21-25页 |
2.4.1 物质来源 | 第21-23页 |
2.4.2 构造活动演化及分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剑门关地区沉积体系 | 第25-31页 |
3.1 沉积地层分布 | 第25-26页 |
3.1.1 沙溪庙组 | 第26页 |
3.1.2 遂宁组 | 第26页 |
3.1.3 莲花口组 | 第26页 |
3.1.4 剑门关组 | 第26页 |
3.2 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 | 第26-31页 |
3.2.1 冲积扇沉积体系特征 | 第28页 |
3.2.2 河流沉积体系特征 | 第28-29页 |
3.2.3 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 第29-30页 |
3.2.4 湖泊沉积体系特征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剑门关地区马尔科夫沉积模型 | 第31-35页 |
4.1 沉积相模型 | 第31页 |
4.2 马尔科夫链 | 第31-35页 |
4.2.1 确定状态 | 第31页 |
4.2.2 计算转移概率 | 第31-33页 |
4.2.3 作相变关系图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剑门关地区沉积与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 | 第35-41页 |
5.1 韵律性质与构造活动的耦合 | 第35-36页 |
5.1.1 沉积韵律 | 第35页 |
5.1.2 剑门关地区沉积韵律 | 第35-36页 |
5.1.3 剑门关地区沉积韵律与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 | 第36页 |
5.2 沉积过程与构造活动的耦合 | 第36-37页 |
5.2.1 剑门关地区沉积过程 | 第36-37页 |
5.2.2 剑门关地区沉积过程与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 | 第37页 |
5.3 动力机制与沉积体系的耦合 | 第37-41页 |
5.3.1 内动力 | 第37-39页 |
5.3.2 外营力 | 第39-40页 |
5.3.3 动力机制与沉积体系的耦合关系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1-43页 |
6.1 结论 | 第41页 |
6.2 讨论及展望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