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沙门菌的主要特性 | 第13页 |
2 沙门菌血清型 | 第13-14页 |
3 沙门菌的致病机理 | 第14-17页 |
3.1 沙门菌毒力岛 | 第14-16页 |
3.2 aroA基因 | 第16-17页 |
3.3 luxS基因 | 第17页 |
4 沙门菌病流行病学 | 第17页 |
5 沙门菌病的临床症状 | 第17-18页 |
6 沙门菌病的防治 | 第18-20页 |
6.1 药物防治 | 第18-19页 |
6.2 疫苗防治 | 第19-20页 |
7 总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华东地区沙门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分析 | 第22-31页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2-26页 |
1.1 样品来源 | 第22页 |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2-23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1.4 试验动物 | 第23页 |
1.5 引物合成 | 第23-25页 |
1.6 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25页 |
1.7 沙门菌粗提DNA制备 | 第25页 |
1.8 沙门菌PCR鉴定 | 第25页 |
1.9 血清学鉴定 | 第25页 |
1.10 毒力基因检测 | 第25页 |
1.11 LD_(50)测定 | 第25-26页 |
1.12 耐药性检测 | 第26页 |
2 结果 | 第26-29页 |
2.1 沙门菌的分离鉴定 | 第26页 |
2.2 血清学鉴定 | 第26-27页 |
2.3 毒力基因检测 | 第27-28页 |
2.4 LD_(50)测定 | 第28-29页 |
2.5 沙门菌耐药性检测 | 第29页 |
3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鼠伤寒沙门菌aroA基因缺失株和aroA、luxS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31-46页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1-36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31页 |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31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1.4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1.5 引物合成 | 第31-32页 |
1.6 沙门菌aro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32-35页 |
1.7 SAT52△aroA-luxS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35页 |
1.8 生长曲线测定 | 第35页 |
1.9 生物被膜测定 | 第35页 |
1.10 运动性测定 | 第35-36页 |
1.11 细胞黏附与入侵试验 | 第36页 |
1.12 LD_(50)测定 | 第36页 |
2 结果 | 第36-44页 |
2.1 aroA基因缺失株的鉴定 | 第36-38页 |
2.2 aroA、luxS基因缺失株的鉴定 | 第38-40页 |
2.3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0-41页 |
2.4 运动性 | 第41页 |
2.5 生物被膜测定 | 第41-42页 |
2.6 细胞黏附入侵 | 第42-43页 |
2.7 LD_(50)的测定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鼠伤寒沙门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株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评价 | 第46-54页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6-48页 |
1.1 菌株 | 第46页 |
1.2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及实验动物 | 第46页 |
1.3 体内定殖清除 | 第46-47页 |
1.4 最佳免疫剂量筛选 | 第47页 |
1.5 免疫效价测定 | 第47页 |
1.6 免疫持续期评价 | 第47页 |
1.7 疫苗体内传代试验 | 第47-48页 |
2 结果 | 第48-51页 |
2.1 基因缺失疫苗株体内定殖清除情况 | 第48页 |
2.2 最佳免疫剂量筛选 | 第48-49页 |
2.3 免疫效价测定 | 第49页 |
2.4 免疫持续期 | 第49-50页 |
2.5 疫苗体内传代检测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4页 |
全文总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