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陶瓷工业论文--生产过程与设备论文

磁场辅助微细磨料水射流拋光陶瓷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微细磨料水射流抛光技术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磁场辅助工艺技术发展现状第14-17页
        1.3.1 磁流变抛光工艺第14-16页
        1.3.2 磁射流抛光工艺第16-17页
    1.4 微细磨料水射流抛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7页
    1.5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磁场辅助MAWJ抛光磁场发生装置的分析设计第19-31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磁场发生装置的设计第19-21页
        2.2.1 磁场发生装置需求分析第19页
        2.2.2 磁场发生装置设计思路第19-20页
        2.2.3 磁场发生装置的组成第20-21页
    2.3 磁场辅助微细磨料水射流抛光磁场的设计第21-24页
        2.3.1 磁场线圈的主要参数计算第21-23页
        2.3.2 励磁线圈的选择第23页
        2.3.3 磁场电源的选择第23-24页
    2.4 线圈磁场分布数值模拟第24-28页
        2.4.1 线圈磁场分布数值模拟过程第24-28页
        2.4.2 励磁电流对线圈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第28页
    2.5 磁场发生装置磁场强度的测试第28-30页
        2.5.1 磁场发生装置磁场强度测试原理及步骤第28-29页
        2.5.2 磁场发生装置磁场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第29-30页
        2.5.3 结论第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磁场辅助MAWJ喷嘴内外流场分布数值模拟第31-47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多物理场数值模拟理论模型的建立第31-33页
    3.3 多物理场数值模拟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3-35页
        3.3.1 几何模型第33-34页
        3.3.2 网格划分第34-35页
    3.4 边界参数及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设定第35-37页
        3.4.1 边界参数设置第35-36页
        3.4.2 磨粒运动轨迹计算流程及其参数设置第36-37页
    3.5 多物理场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分析第37-42页
        3.5.1 射流压力对喷射效果的影响第37-39页
        3.5.2 励磁电流对喷射效果的影响第39-40页
        3.5.3 磨料流量对喷射效果的影响第40-42页
    3.6 射流聚束稳定性对比分析第42-46页
        3.6.1 磁场强度对射流聚束稳定性的影响第42-44页
        3.6.2 射流聚束稳定性试验验证第44-45页
        3.6.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第45-46页
    3.7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磁场辅助MAWJ抛光陶瓷材料基础试验研究第47-64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磁场辅助MAWJ抛光试验第47-52页
        4.2.1 试验所需设备介绍第47-49页
        4.2.2 试验所需测试仪器介绍第49-50页
        4.2.3 工件材料介绍第50页
        4.2.4 磁性磨料选择第50-52页
    4.3 单因素氧化铝陶瓷材料抛光试验第52-59页
        4.3.1 射流压力对氧化铝陶瓷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第52-53页
        4.3.2 磁场强度对氧化铝陶瓷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第53-54页
        4.3.3 磨料流量对氧化铝陶瓷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第54-55页
        4.3.4 靶距对氧化铝陶瓷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第55-56页
        4.3.5 磨料粒径对氧化铝陶瓷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第56-59页
    4.4 氧化铝陶瓷材料交互正交试验设计方案选取第59-63页
        4.4.1 交互正交试验法第59页
        4.4.2 交互正交试验表设计方案第59页
        4.4.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第59-61页
        4.4.4 最佳工艺参数组合验证试验第61-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5.1 总结第64-65页
        5.1.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第64页
        5.1.2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第64-65页
    5.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作及获奖情况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无焰氧化燃烧器的燃烧模拟及概念设计
下一篇:扇形手性离子液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