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1.1 引言 | 第8页 |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8-15页 |
| 1.2.1 锂离子电池的来源 | 第8-9页 |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 1.2.3 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储能原理 | 第10-12页 |
| 1.2.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2页 |
| 1.2.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2-15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性能测试方法 | 第17-21页 |
|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7-18页 |
| 2.1.1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 2.2 材料表征 | 第18-19页 |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第18页 |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18-19页 |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19页 |
| 2.2.4 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的分析 | 第19页 |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19页 |
| 2.3 器件的制备 | 第19-20页 |
| 2.3.1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19-20页 |
| 2.3.2 电池的组装 | 第20页 |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0-21页 |
| 2.4.1 循环伏安法 | 第20页 |
| 2.4.2 循环及倍率测试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基于二硫化锡和氮掺杂介孔碳的高容量、长周期锂储存纳米片通道结构合成及其电化学研究 | 第21-32页 |
| 3.1 引言 | 第21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21-22页 |
| 3.2.1 N-CMK-3及PSS-N-CMK-3的合成 | 第21-22页 |
| 3.2.2 SnS_2@N-CMK-3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22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2-31页 |
| 3.3.1 物相及形貌分析 | 第22-28页 |
| 3.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28-31页 |
| 3.4 结论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分散剂制备二硫化锡/单壁碳纳米角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32-41页 |
| 4.1 引言 | 第32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 4.2.1 SnS_2@SWCNH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2-33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 4.3.1 物相及形貌分析 | 第33-37页 |
| 4.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7-40页 |
| 4.4 结论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二硫化锡/氮掺杂多壁碳纳米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41-47页 |
| 5.1 引言 | 第41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 5.2.1 N-MWCNTs的预处理 | 第41-42页 |
| 5.2.2 SnS_2@N-MWCNTs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42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 5.3.1 物相及形貌分析 | 第42-44页 |
| 5.3.2 材料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4-46页 |
| 5.4 结论 | 第46-47页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