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二次贵金属资源的回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微生物法回收贵金属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微生物合成贵金属纳米颗粒 | 第15-17页 |
1.3 贵金属纳米颗粒性质 | 第17-19页 |
1.3.1 表面物理效应 | 第17页 |
1.3.2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7-19页 |
1.4 微生物基NMNPs应用 | 第19-20页 |
1.4.1 微生物基NMNPs催化在催化领域应用 | 第19-20页 |
1.5 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3 实验菌种 | 第25页 |
2.3.1 血红密孔菌的培养与收集 | 第25页 |
2.3.2 粪肠球菌的培养与收集 | 第25页 |
2.4 材料表征方法 | 第25-27页 |
2.4.1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5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 | 第25-26页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6页 |
2.4.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6页 |
2.4.6 氮吸附比表面积测试 | 第26页 |
2.4.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6-27页 |
第三章 Au/Fe@biocarbon的合成及催化四溴双酚A脱溴研究 | 第27-45页 |
3.1 引言 | 第27-2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2.1 材料的制备 | 第28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28-29页 |
3.2.3 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3.3.1 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30-33页 |
3.3.2 不同材料去除TBBPA | 第33-35页 |
3.3.3 Au/Fe@biocarbon降解TBBPA的影响因素 | 第35-38页 |
3.3.4 TBBPA的脱溴途径 | 第38-40页 |
3.4 讨论 | 第40-43页 |
3.4.1 Au/Fe@biocarbon的性能 | 第40-42页 |
3.4.2 脱溴机理分析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模拟废水中钯微生物回收原位形成Pd/Fe@biomass及其用于Cr(Ⅵ)解毒与去除 | 第45-59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4.2.1 模拟废旧线路板废液中钯的回收 | 第46页 |
4.2.2 材料制备 | 第46页 |
4.2.3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4.3.1 废旧线路板模拟溶液中回收PdNPs | 第47-48页 |
4.3.2 nZⅥ和Fe@Pd-loadedbiomass的表征 | 第48-49页 |
4.3.3 不同材料去除Cr(Ⅵ)的研究 | 第49-50页 |
4.3.4 水环境参数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50-53页 |
4.4 讨论 | 第53-57页 |
4.4.1 元素变化 | 第53-56页 |
4.4.2 还原机理分析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生物合成钯纳米颗粒掺杂铁及铁氧化物用于芬顿反应中催化污染物降解 | 第59-82页 |
5.1 引言 | 第59-6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5.2.1 生物回收钯 | 第60页 |
5.2.2 材料制备 | 第60-61页 |
5.2.3 实验过程 | 第61-63页 |
5.2.4 分析方法 | 第6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5页 |
5.3.1 Pd/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3-67页 |
5.3.2 Pd/Fe@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7-68页 |
5.3.3 影响因素 | 第68-71页 |
5.3.4 脱氯率和降解率 | 第71-75页 |
5.4 讨论 | 第75-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1 结论 | 第82页 |
2 创新点 | 第82-83页 |
3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附件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