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块体非晶合金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 非晶合金的形成原则 | 第11-14页 |
1.2.1 Inoue过冷液相区和三大经验原则 | 第11-12页 |
1.2.2 Turnbull约化玻璃转变温度(Trg)与深共晶准则 | 第12-13页 |
1.2.3 Greer“混乱”原则 | 第13-14页 |
1.2.4 Senkov最佳原子尺寸比例准则 | 第14页 |
1.2.5 电子浓度准则 | 第14页 |
1.3 非晶合金的形成依据 | 第14-16页 |
1.3.1 形成非晶态的热力学条件 | 第15页 |
1.3.2 形成非晶态的动力学条件 | 第15-16页 |
1.3.3 结构学条件 | 第16页 |
1.4 块体非晶合金的性能与应用 | 第16-17页 |
1.4.1 力学性能及应用 | 第16页 |
1.4.2 非晶合金的磁学性能及应用 | 第16-17页 |
1.4.3 非晶合金的化学性能及应用 | 第17页 |
1.5 大块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 | 第17-20页 |
1.5.1 金属模铸造法 | 第17页 |
1.5.2 水淬法 | 第17-18页 |
1.5.3 电弧熔炼吸铸法 | 第18页 |
1.5.4 热型连铸法 | 第18-20页 |
1.6 镁基非晶合金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6.1 镁基非晶合金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1.6.2 镁基非晶合金的性能 | 第21-23页 |
1.7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Ti掺杂Mg基非晶合金的成分设计 | 第24-31页 |
2.1 Mg基非晶合金基体的设计选择 | 第24-28页 |
2.2 (Mg_(58.5)Cu_(30.5)Y_(11))_(100-x)Ti_x合金非晶形成能力计算 | 第28-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31-37页 |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1-33页 |
3.2 实验原料 | 第33-34页 |
3.3 实验方案 | 第34-35页 |
3.3.1 铜模法制备镁基非晶合金 | 第34-35页 |
3.3.2 连铸法制备镁基非晶合金 | 第35页 |
3.4 非晶态合金测试方法 | 第35-37页 |
3.4.1 金相组织分析 | 第35页 |
3.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5-36页 |
3.4.3 显微硬度分析 | 第36页 |
3.4.4 热力学分析 | 第36页 |
3.4.5 压缩测试分析 | 第36页 |
3.4.6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6-37页 |
第四章 Ti含量对Mg_(58.5)Cu_(30.5)Y_(11)块体非晶合金形成能力与性能的影响 | 第37-46页 |
4.1 浇注温度对Mg_(58.5)Cu_(30.5)Y_(11)非晶合金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 Ti含量对Mg_(58.5)Cu_(30.5)Y_(11)基体合金的影响 | 第39-45页 |
4.2.1 Ti含量对Mg_(58.5)Cu_(30.5)Y_(11)基体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39-42页 |
4.2.2 Ti含量对Mg_(58.5)Cu_(30.5)Y_(11)基体合金微观组织与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42-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连续制备镁基非晶合金 | 第46-59页 |
5.1 热型连铸法的技术现状 | 第46-49页 |
5.1.1 型口温度 | 第46-47页 |
5.1.2 牵引速度 | 第47-48页 |
5.1.3 冷却条件 | 第48页 |
5.1.4 液态金属压头 | 第48-49页 |
5.2 型口尺寸确定 | 第49页 |
5.3 型口温度对铸坯的影响 | 第49-52页 |
5.3.1 型口温度的选择 | 第49-50页 |
5.3.2 型口温度对镁基非晶合金的影响 | 第50-52页 |
5.4 牵引速度对铸坯的影响 | 第52-54页 |
5.4.1 牵引速度的选择 | 第52页 |
5.4.2 牵引速度对镁基非晶合金的影响 | 第52-54页 |
5.5 冷却距离对铸坯的影响 | 第54-57页 |
5.5.1 冷却距离的选择 | 第54页 |
5.5.2 冷却距离对镁基非晶合金的影响 | 第54-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