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5.2 实地调查法 | 第17页 |
1.5.3 定量和定性分析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喀斯特景区农业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理论探讨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喀斯特 | 第18页 |
2.1.2 农业景观 | 第18-19页 |
2.1.3 农业景观资源 | 第19页 |
2.1.4 喀斯特景区农业景观资源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0页 |
2.2.2 农业景观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喀斯特地质学理论 | 第21页 |
2.2.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3 喀斯特景区农业景观资源开发和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 第22-24页 |
2.3.1 充分体现生态协调与植物组合的原则 | 第22页 |
2.3.2 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 第22-23页 |
2.3.3 生态、景观、经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 第23页 |
2.3.4 充分体现特色原则 | 第23页 |
2.3.5 居民积极参与原则 | 第23-24页 |
2.4 喀斯特景区农业景观资源开发模式 | 第24-26页 |
第3章 普者黑农业景观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 第26-49页 |
3.1 普者黑景区概况 | 第26-32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9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1页 |
3.1.3 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3.2 普者黑农业景观资源开发现状 | 第32-37页 |
3.2.1 农田景观资源 | 第33-34页 |
3.2.2 生物景观资源 | 第34-35页 |
3.2.3 水域景观资源 | 第35页 |
3.2.4 民居景观资源 | 第35-36页 |
3.2.5 民族文化景观资源 | 第36-37页 |
3.3 普者黑农业景观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7-49页 |
3.3.1 农业景观资源核心价值没有得到重视 | 第42页 |
3.3.2 农业景观特质性乡土特色逐渐减弱 | 第42-43页 |
3.3.3 农业景观资源开发产品较初级,产品竞争力不强 | 第43-44页 |
3.3.4 旅游景区民居景观未纳入景区规划,人文景观特色不明显 | 第44-45页 |
3.3.5 景区农业景观破碎严重,旅游淡季过于明显 | 第45-47页 |
3.3.6 农业景观资源生态脆弱性增强 | 第47-49页 |
第4章 普者黑景区农业景观资源保护性开发 | 第49-64页 |
4.1 普者黑农业景观资源类型及评价 | 第49-59页 |
4.1.1 农业景观资源类型 | 第49-52页 |
4.1.2 农业景观资源的评价 | 第52-59页 |
4.2 普者黑景区农业景观资源开发原则 | 第59-61页 |
4.2.1 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的原则 | 第59页 |
4.2.2 生态环保的原则 | 第59-60页 |
4.2.3 突出特色原则 | 第60-61页 |
4.3 普者黑景区农业景观资源开发产品提升 | 第61-64页 |
4.3.1 特色农业景观观光产品 | 第61页 |
4.3.2 农业体验型项目产品 | 第61-62页 |
4.3.3 喀斯特高原湿地植物园 | 第62页 |
4.3.4 文化生态旅游村 | 第62-64页 |
第5章 普者黑景区农业景观资源开发的保护性对策 | 第64-68页 |
5.1 突出当地景观特色,提升农业景观资源的核心价值 | 第64页 |
5.2 建立高素质旅游管理队伍,保持农业景观资源的乡土特色 | 第64-65页 |
5.3 政府主导,提升旅游景区农业景观资源竞争力 | 第65页 |
5.4 设计提升旅游产品,优化民居景观 | 第65-66页 |
5.5 科学规划景区,根据不同旅游季节设计农业景观 | 第66-67页 |
5.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保护农业景观资源的生态意识 | 第67-68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8-69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不足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