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古建木构架体系的构造特点与变形特征 | 第13-20页 |
1.1.1 古建木构架体系的构造特点 | 第13-17页 |
1.1.2 古建木构架体系的受力特点 | 第17页 |
1.1.3 古建木构架体系的变形特征 | 第17-20页 |
1.2 古建木构架纠偏加固方法的研究 | 第20-22页 |
1.2.1 古建木构架纠偏加固的基本方法 | 第20-21页 |
1.2.2 古建木构架纠偏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21-22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案 | 第24-25页 |
1.4 论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木构架实体模型的设计制作与试验方案 | 第26-41页 |
2.1 木构架实体模型的设计制作 | 第26-29页 |
2.1.1 周扶九住宅的建筑特征 | 第26页 |
2.1.2 木构架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第26-29页 |
2.1.3 木构架模型柱号的编制 | 第29页 |
2.2 木构架实体模型的试验方案 | 第29-32页 |
2.2.1 “打牮拨正”复位工艺的基本程序和安全措施 | 第29-30页 |
2.2.2 模型试验采用的歪闪工况 | 第30页 |
2.2.3 针对歪闪工况的复位方法 | 第30-32页 |
2.3 复位装置的制作 | 第32-33页 |
2.3.1 张拉装置 | 第32-33页 |
2.3.2 顶升装置 | 第33页 |
2.4 木构架模型的固定与安装 | 第33-37页 |
2.4.1 模型中柱基础的处理 | 第33-34页 |
2.4.2 木构架模型的固定 | 第34-35页 |
2.4.3 复位装置的布置与安装 | 第35-36页 |
2.4.4 各种歪闪工况的实现方法 | 第36-37页 |
2.5 模型试验的测量方案 | 第37-39页 |
2.5.1 复位作用力的测量 | 第37页 |
2.5.2 木构架节点位移的测量 | 第37-39页 |
2.6 模型试验的加载制度 | 第39-41页 |
2.6.1 逐次循环复位制度 | 第39页 |
2.6.2 一次性整体复位制度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古建木构架实体模型试验 | 第41-73页 |
3.1 木构架模型试验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41页 |
3.2 工况1模型试验 | 第41-52页 |
3.2.1 一次性整体纠偏试验 | 第41-47页 |
3.2.2 逐次循环纠偏模型试验 | 第47-52页 |
3.3 工况2模型试验 | 第52-56页 |
3.3.1 木构架模型的歪闪状况描述 | 第52-53页 |
3.3.2 试验过程和现象 | 第53页 |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3.4 工况3模型试验 | 第56-60页 |
3.4.1 木构架模型的歪闪状况描述 | 第56-57页 |
3.4.2 试验过程和现象 | 第57页 |
3.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3.5 工况4模型试验 | 第60-65页 |
3.5.1 木构架模型的歪闪状况描述 | 第60页 |
3.5.2 试验过程和现象 | 第60-61页 |
3.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3.6 工况5模型试验 | 第65-70页 |
3.6.1 木构架模型的歪闪状况描述 | 第65页 |
3.6.2 试验过程和现象 | 第65页 |
3.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3.7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3.7.1 歪闪木构架的复位力 | 第70-71页 |
3.7.2 歪闪木构架的复位规律 | 第71页 |
3.7.3 木构架的弹性回缩性能 | 第71-73页 |
第四章 歪闪古建木构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3-85页 |
4.1 模型中所需的木材及榫卯节点的相关参数 | 第73-79页 |
4.1.1 木材的力学特性 | 第73-75页 |
4.1.2 木材的材性试验 | 第75-78页 |
4.1.3 木构架榫卯节点试验 | 第78-79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9-85页 |
4.2.1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用 | 第79-80页 |
4.2.2 歪闪木构架梁单元模型的建立 | 第80-85页 |
第五章 “打牮拨正”复位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第85-112页 |
5.1 工况1纠偏试验的模拟 | 第85-92页 |
5.1.1 一次性纠偏试验的模拟 | 第85-88页 |
5.1.2 逐次循环纠偏试验的模拟 | 第88-92页 |
5.2 工况2纠偏试验的模拟 | 第92-95页 |
5.3 工况3纠偏试验的模拟 | 第95-96页 |
5.4 工况4纠偏试验的模拟 | 第96-101页 |
5.5 工况5纠偏试验的模拟 | 第101-106页 |
5.6 有限元模拟与实体模型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106-112页 |
5.6.1 木构架横向复位的比较 | 第106-109页 |
5.6.2 木构架纵向复位的比较 | 第109-112页 |
第六章 “打牮拨正”复位方案的优选 | 第112-121页 |
6.1 “打牮拨正”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析 | 第112-120页 |
6.1.1 五种工况下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布 | 第112-119页 |
6.1.2 结果分析 | 第119-120页 |
6.2 复位方案的优选 | 第120-121页 |
6.2.1 方案优选的依据 | 第120页 |
6.2.2 木构架复位方案分析与优选 | 第120-12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7.1 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121-122页 |
7.2 研究工作存在的的问题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