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研究的技术线路 | 第15-17页 |
2 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7-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2.1.1 产业集群 | 第17-18页 |
2.1.2 优势产业 | 第18-19页 |
2.2 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2.2.1 产业集群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2 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3 相关理论依据 | 第22-26页 |
2.3.1 产业区位理论 | 第22-24页 |
2.3.2 优势产业选择的理论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榆林产业集群发展的系统分析 | 第27-43页 |
3.1 榆林市经济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2 榆林市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 第28-34页 |
3.2.1 榆林市发展的优势分析 | 第28-30页 |
3.2.2 榆林市发展的劣势分析 | 第30-31页 |
3.2.3 榆林市发展面临的机遇 | 第31-32页 |
3.2.4 榆林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32-34页 |
3.3 榆林市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第34-41页 |
3.3.1 资源型产业集群 | 第34-35页 |
3.3.2 农业产业集群 | 第35-37页 |
3.3.3 纺织业产业集群 | 第37页 |
3.3.4 新能源产业集群 | 第37-38页 |
3.3.5 物流业产业集群 | 第38-39页 |
3.3.6 旅游业产业集群 | 第39-41页 |
3.3.7 其他产业集群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基于SMM和产业集聚指数法的榆林优势产业集群选择 | 第43-61页 |
4.1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 | 第43-45页 |
4.1.1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5页 |
4.2 实证方法的选取 | 第45-49页 |
4.2.1 偏离—份额分析法 | 第45-47页 |
4.2.2 产业集聚指数 | 第47-49页 |
4.3 榆林市各产业优势的比较分析 | 第49-57页 |
4.3.1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49页 |
4.3.2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榆林优势产业的分析 | 第49-55页 |
4.3.3 基于产业集聚指数法对榆林优势产业集群的分析 | 第55-57页 |
4.4 榆林市优势产业集群的选择结果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榆林市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 | 第61-69页 |
5.1 政府层面 | 第61-63页 |
5.1.1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61-62页 |
5.1.2 加强区域优势产业资金扶持 | 第62页 |
5.1.3 统筹产业规划,加强专业分工 | 第62-63页 |
5.2 企业层面 | 第63-65页 |
5.2.1 依靠比较优势资源,促进区域产业集群 | 第63页 |
5.2.2 加快战略转化,打造生态循环产业链 | 第63页 |
5.2.3 加强技术创新,建设区域品牌 | 第63-65页 |
5.2.4 优化产业布局,走多元化之路 | 第65页 |
5.3 社会层面 | 第65-67页 |
5.3.1 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 第65-66页 |
5.3.2 加强软环境、硬环境同时建设 | 第66页 |
5.3.3 加强金融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 | 第66-67页 |
5.3.4 加强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 | 第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