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提高艺术集体操学生的运动水平 | 第11-12页 |
1.2.2 有效预防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2.1 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2.1.1 核心稳定性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2 核心肌群的划分 | 第14-15页 |
2.1.3 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与手段 | 第15-16页 |
2.1.4 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作用 | 第16页 |
2.1.5 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区别 | 第16-17页 |
2.1.6 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实践及研究展望 | 第17-18页 |
2.2 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2.2.1 平衡能力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2.2 平衡能力的分类 | 第18-19页 |
2.2.3 平衡能力的作用 | 第19页 |
2.2.4 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 | 第19-20页 |
2.2.5 平衡能力的测评方法 | 第20-21页 |
2.3 核心稳定性与平衡能力的关系 | 第21-22页 |
2.4 艺术集体操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8页 |
2.4.1 艺术集体操的概念界定 | 第22页 |
2.4.2 艺术集体操中核心肌群的划分 | 第22-23页 |
2.4.3 艺术集体操平衡类动作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2.4.4 平衡类动作在艺术集体操中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2.4.5 核心稳定性对平衡类动作的重要性 | 第26-28页 |
2.5 论文研究整体流程图 | 第28-29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9-3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9页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29页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29页 |
3.2.4 测试法 | 第29-30页 |
3.2.5 问卷调查法 | 第30页 |
3.2.6 实验法 | 第30-31页 |
4 实验设计 | 第31-42页 |
4.1 选取实验对象 | 第31-32页 |
4.2 实验时间和地点 | 第3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4.4 实验所需的测评方式 | 第33-35页 |
4.4.1 静态平衡能力的测评方式 | 第33-34页 |
4.4.2 动态平衡能力的测评方法 | 第34页 |
4.4.3 艺术集体操平衡类动作的测评方法 | 第34-35页 |
4.5 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第35-41页 |
4.5.1 制定实验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 | 第35-36页 |
4.5.2 训练计划的执行 | 第36-40页 |
4.5.3 对照组常规素质训练的内容与实施 | 第40-41页 |
4.5.4 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控制措施 | 第41页 |
4.5.5 在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时应注意的事项 | 第41页 |
4.6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42-54页 |
5.1 对静态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 第42-45页 |
5.1.1 鹤立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5.1.2 横向踩木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5.2 对动态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 第45-47页 |
5.2.1 闭目原地踏步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5.2.2 直线行走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5.3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艺术集体操技术动作的影响分析 | 第47-50页 |
5.3.1 对静态平衡动作影响的分析 | 第48-49页 |
5.3.2 对动态平衡动作影响的分析 | 第49-50页 |
5.4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平衡能力影响的类比分析 | 第50-54页 |
5.4.1 横向踩木的习惯性支撑脚和非习惯性支撑脚的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5.4.2 两组学生实验前到实验后静态平衡能力分析图 | 第51-52页 |
5.4.3 两组学生实验前到实验后动态平衡能力的分析图 | 第52-54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页 |
6.2 建议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一 | 第59-60页 |
附录二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