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3-41页 |
1.1 水污染问题 | 第13-16页 |
1.1.1 工业废水的来源及种类 | 第13-14页 |
1.1.2 生物难降解有机废水 | 第14-16页 |
1.2 生物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 第16-21页 |
1.2.1 物化法 | 第16-18页 |
1.2.2 生化法 | 第18-19页 |
1.2.3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9-20页 |
1.2.4 电催化氧化处理废水技术 | 第20-21页 |
1.3 电化学处理废水体系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1-36页 |
1.3.1 阳极材料在电化学处理废水体系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3.2 阴极材料在电化学处理废水体系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1.3.3 稀土元素掺杂在电极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 第31-34页 |
1.3.4 三维电极在电化学处理废水体系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6-41页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6-37页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7-41页 |
2 钛基锡系形稳阳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1-77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实验 | 第41-46页 |
2.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1页 |
2.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41-42页 |
2.2.3 未掺杂稀土元素钛基锡系阳极的制备 | 第42页 |
2.2.4 掺杂稀土元素阳极的制备 | 第42-43页 |
2.2.5 含中间层掺杂稀土元素阳极材料的制备 | 第43页 |
2.2.6 电极表面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2.2.7 电极处理含酚废水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74页 |
2.3.1 掺杂稀土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46-60页 |
2.3.2 添加中间层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60-70页 |
2.3.3 阳极氧化处理含酚废水效果研究 | 第70-7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3 石墨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77-103页 |
3.1 引言 | 第77页 |
3.2 实验 | 第77-81页 |
3.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77-78页 |
3.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78页 |
3.2.3 常规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 | 第78页 |
3.2.4 掺杂稀土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 | 第78页 |
3.2.5 不同造孔剂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 | 第78-79页 |
3.2.6 气体扩散电极的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9页 |
3.2.7 气体扩散电极产生 H2O2及处理废水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 | 第79-8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1-100页 |
3.3.1 常规气体扩散电极催化性能 | 第81-84页 |
3.3.2 造孔剂对气体扩散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84-88页 |
3.3.3 稀土掺杂对气体扩散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88-90页 |
3.3.4 电解条件对气体扩散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90-97页 |
3.3.5 电芬顿处理模拟苯酚废水效果 | 第97-10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4 三维电极处理含酚废水的性能研究 | 第103-119页 |
4.1 引言 | 第103-104页 |
4.2 实验 | 第104-108页 |
4.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04页 |
4.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104页 |
4.2.3 壳聚糖及交联改性壳聚糖粒子电极的制备 | 第104-105页 |
4.2.4 四氨基钴酞菁的合成 | 第105页 |
4.2.5 交联壳聚糖与四氨基钴酞菁的接枝 | 第105页 |
4.2.6 壳聚糖及交联产物吸附性能研究 | 第105-106页 |
4.2.7 四氨基钴酞菁光谱扫描及量子计算过程 | 第106-107页 |
4.2.8 三维电解池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第107-108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7页 |
4.3.1 壳聚糖及其交联产物吸附效果 | 第108-113页 |
4.3.2 四氨基钴酞菁光谱表征及量子计算分析结果 | 第113-114页 |
4.3.3 单电极和阴阳极协同处理酚类有机物效果对比 | 第114-115页 |
4.3.4 不同粒子电极的三维电极降解废水效果对比 | 第115-116页 |
4.3.5 三维电极与二维电解处理废水效果对比 | 第116页 |
4.3.6 光电结合降解废水效果 | 第116-11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5 电化学作用下酚类物质降解机理研究 | 第119-129页 |
5.1 引言 | 第119页 |
5.2 实验 | 第119-120页 |
5.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19页 |
5.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119页 |
5.2.3 阳极电化学降解对硝基苯酚紫外扫描 | 第119-120页 |
5.2.4 阴极电芬顿氧化降解苯酚紫外扫描 | 第120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7页 |
5.3.1 对硝基苯酚降解机理分析 | 第120-123页 |
5.3.2 苯酚降解机理分析 | 第123-12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6 电芬顿技术处理兰炭废水研究 | 第129-139页 |
6.1 引言 | 第129-130页 |
6.2 实验 | 第130-131页 |
6.2.1 实验废水 | 第130页 |
6.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30-131页 |
6.2.3 实验方法 | 第131页 |
6.2.4 COD 检测方法及去除率计算 | 第131页 |
6.2.5 能耗计算 | 第131页 |
6.3 电芬顿技术处理兰炭废水实验结果 | 第131-137页 |
6.3.1 电芬顿、阳极直接氧化、空气吹脱去除废水 COD 效果比较 | 第131-132页 |
6.3.2 空气速率对去除废水 COD 效果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6.3.3 电流密度对去除废水 COD 效果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6.3.4 pH 值对去除废水 COD 效果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6.3.5 极板间距对去除废水 COD 效果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6.3.6 电流效率及能耗考察 | 第136-13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7.1 结论 | 第139-140页 |
7.2 展望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