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1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2 根系分泌物的萃取方法 | 第17-20页 |
1.2.1 溶剂萃取法 | 第18-19页 |
1.2.2 树脂法 | 第19页 |
1.2.3 固相根区萃取法 | 第19-20页 |
1.3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发展 | 第20-28页 |
1.3.1 纤维式固相微萃取 | 第21-23页 |
1.3.2 管内固相微萃取 | 第23-24页 |
1.3.3 搅拌棒式吸附萃取 | 第24页 |
1.3.4 固相微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24-26页 |
1.3.5 固相微萃取的应用 | 第26-28页 |
1.4 液相微萃取技术 | 第28-36页 |
1.4.1 液相微萃取形式 | 第28-30页 |
1.4.2 液相微萃取理论 | 第30-32页 |
1.4.3 液相微萃取参数的选择 | 第32-34页 |
1.4.4 液相微萃取的应用 | 第34-36页 |
1.5 化感潜力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 第36-40页 |
1.5.1 抑制细胞分裂与幼苗伸长 | 第36-37页 |
1.5.2 影响酶系统的功能活性 | 第37-38页 |
1.5.3 影响离子和水分的吸收 | 第38页 |
1.5.4 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 | 第38-39页 |
1.5.5 影响植物光合与呼吸作用 | 第39-40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5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1-44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41-42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2.1.4 溶液的配制 | 第43-4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4-50页 |
2.2.1 植物培养及根系分泌物收集 | 第44页 |
2.2.2 顶空固相微萃取分析酯类物质的过程 | 第44页 |
2.2.3 PDMS管微萃取分析酚类物质的过程 | 第44-45页 |
2.2.4 原位衍生液相微萃取分析胺类物质的过程 | 第45-46页 |
2.2.5 仪器分析条件 | 第46-47页 |
2.2.6 化感作用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47-50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第3章 顶空固相微萃取分析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 第51-64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酞酸酯类物质的分析过程 | 第52-53页 |
3.2.1 顶空固相微萃取分析根系分泌的酞酸酯类物质 | 第52-53页 |
3.2.2 液液萃取分析根系分泌的酞酸类物质 | 第53页 |
3.3 固相微萃取分析酞酸酯类物质的原理 | 第53-54页 |
3.4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的优化及分析 | 第54-61页 |
3.4.1 萃取纤维的选择 | 第54-55页 |
3.4.2 萃取时间与萃取温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3.4.3 样品体积和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4 溶液pH与离子浓度的选择 | 第58-59页 |
3.4.5 解析温度与解析时间的影响 | 第59-61页 |
3.5 分析方法的评价 | 第61-63页 |
3.5.1 标准曲线的验证 | 第61-62页 |
3.5.2 实际样品分析 | 第62-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衍生后PDMS微管萃取根系分泌的酚类物质 | 第64-81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酚类物质的前处理过程 | 第65-66页 |
4.2.1 衍生后PDMS微管萃取酚类物质 | 第65-66页 |
4.2.2 固相萃取分析根系分泌的酚类物质 | 第66页 |
4.3 酚类物质衍生的原理 | 第66-68页 |
4.4 衍生后PDMS管微萃取参数的选择与分析 | 第68-75页 |
4.4.1 衍生试剂的选择 | 第68-69页 |
4.4.2 衍生试剂体积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3 衍生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 第70-72页 |
4.4.4 溶液pH的选择 | 第72页 |
4.4.5 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的影响 | 第72-74页 |
4.4.6 洗脱试剂的选择 | 第74-75页 |
4.4.7 洗脱试剂体积的选择 | 第75页 |
4.5 分析方法的评价 | 第75-79页 |
4.5.1 衍生后PDMS管微萃取与固相萃取特性比较 | 第75-78页 |
4.5.2 方法应用 | 第78-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原位衍生液相微萃取根系分泌的胺类物质 | 第81-95页 |
5.1 引言 | 第81-82页 |
5.2 胺类物质的分析方法 | 第82-83页 |
5.2.1 原位衍生液相微萃取分析根系分泌的胺类物质 | 第82-83页 |
5.2.2 液液萃取根系分泌的胺类物质 | 第83页 |
5.3 胺类物质的萃取机理 | 第83-85页 |
5.4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参数的选择及分析 | 第85-91页 |
5.4.1 有机萃取剂的选择 | 第85-86页 |
5.4.2 甲苯与乙酸酐比例的选择 | 第86-88页 |
5.4.3 溶液pH的选择 | 第88页 |
5.4.4 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的影响 | 第88-90页 |
5.4.5 盐浓度的影响 | 第90页 |
5.4.6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90-91页 |
5.5 分析方法的评价 | 第91-94页 |
5.5.1 原位衍生液相微萃取与液液萃取的特性比较 | 第91-93页 |
5.5.2 方法应用 | 第93-9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潜在化感物质的鉴定及化感作用研究 | 第95-127页 |
6.1 引言 | 第95页 |
6.2 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潜力研究 | 第95-100页 |
6.2.1 渗透势的研究 | 第96-97页 |
6.2.2 受体植物的选择 | 第97-99页 |
6.2.3 根系分泌物对生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 第99-100页 |
6.3 潜在化感物质的鉴定 | 第100-104页 |
6.4 潜在化感物质对生菜化感作用的研究 | 第104-126页 |
6.4.1 潜在化感物质对生菜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104-110页 |
6.4.2 潜在化感物质对生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110-115页 |
6.4.3 潜在化感物质对生菜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6.4.4 潜在化感物质对生菜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117-122页 |
6.4.5 潜在化感物质对生菜离子吸收的影响 | 第122-12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结论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个人简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