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水质自净功能的景观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湖泊景观的地位 | 第10页 |
1.1.2 景观湖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1 景观湖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概念解析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景观湖 | 第18-20页 |
2.1.1 景观湖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景观湖的类型 | 第18-19页 |
2.1.3 景观湖的功能 | 第19-20页 |
2.2 水质净化的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2.2.1 水质自净的原始机制 | 第20-21页 |
2.2.2 水质自净的复杂机制 | 第21-22页 |
2.3 景观湖水质自净设计的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页 |
2.3.2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2.3.3 水文连接度理论 | 第23页 |
2.4 小结 | 第23-24页 |
3 景观湖水体状况研究 | 第24-38页 |
3.1 景观湖环境现状 | 第24-26页 |
3.1.1 景观湖水污染现状 | 第24页 |
3.1.2 景观湖水质污染成因分析 | 第24-26页 |
3.2 景观湖水质评价方法 | 第26页 |
3.3 景观湖水质净化常规处理方法 | 第26-31页 |
3.3.1 生物修复法 | 第26-28页 |
3.3.2 物理修复法 | 第28页 |
3.3.3 化学修复法 | 第28-30页 |
3.3.4 生态修复法 | 第30-31页 |
3.4 西安地区景观湖调研 | 第31-36页 |
3.4.1 曲江池概况 | 第31-32页 |
3.4.2 曲江池设计调研 | 第32-33页 |
3.4.3 曲江池水质调研 | 第33-35页 |
3.4.4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景观湖调研 | 第35-36页 |
3.4.5 结论与启示 | 第36页 |
3.5 小结 | 第36-38页 |
4 景观湖自净功能的生态设计 | 第38-62页 |
4.1 景观湖生态功能分区 | 第38-39页 |
4.2 水体设计 | 第39-47页 |
4.2.1 水源设计 | 第39-40页 |
4.2.2 湖形设计 | 第40-42页 |
4.2.3 驳岸设计 | 第42-44页 |
4.2.4 湖底设计 | 第44-46页 |
4.2.5 竖向设计 | 第46-47页 |
4.3 景观湖水质自净系统设计 | 第47-61页 |
4.3.1 补水过滤系统设计 | 第47-50页 |
4.3.2 人工湿地技术 | 第50-53页 |
4.3.3 生态景观岛技术 | 第53-55页 |
4.3.4 水生植物净化技术 | 第55-59页 |
4.3.5 喷泉加氧技术 | 第59-60页 |
4.3.6 水体循环技术 | 第60-61页 |
4.4 小结 | 第61-62页 |
5 实践应用——咸阳旬邑县豳湖公园景观设计 | 第62-84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2-65页 |
5.1.1 区位概况 | 第62-64页 |
5.1.2 现状分析 | 第64-65页 |
5.1.3 水环境调查分析 | 第65页 |
5.2 总体规划设计 | 第65-69页 |
5.2.1 规划依据 | 第65页 |
5.2.2 规划目标与理念 | 第65-66页 |
5.2.3 总体规划设计 | 第66-68页 |
5.2.4 功能定位及规划原则 | 第68-69页 |
5.3 豳湖生态结构分区 | 第69-70页 |
5.4 水体设计 | 第70-74页 |
5.4.1 水源选择 | 第70-71页 |
5.4.2 湖形设计 | 第71页 |
5.4.3 驳岸设计 | 第71-74页 |
5.4.4 湖底设计 | 第74页 |
5.4.5 竖向设计 | 第74页 |
5.5 水质自净系统设计 | 第74-81页 |
5.5.1 水质自净系统的设计思路 | 第74-75页 |
5.5.2 补水过滤系统设计 | 第75-77页 |
5.5.3 人工湿地设计 | 第77-78页 |
5.5.4 生态景观岛设计 | 第78-79页 |
5.5.5 水生植物净化设计 | 第79-80页 |
5.5.6 喷泉加氧及水循环设计 | 第80-81页 |
5.5.7 定期监测机制 | 第81页 |
5.6 小结 | 第81-84页 |
6 结论与创新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图录与表录 | 第92-96页 |
图录 | 第92-94页 |
表录 | 第94-96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