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对象 | 第10页 |
1.4 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 第10-1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2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及成果 | 第12-23页 |
2.1 国内外理论综述 | 第12-13页 |
2.2 符号学 | 第13-16页 |
2.2.1 符号学概念 | 第13-15页 |
2.2.2 设计符号学 | 第15-16页 |
2.3 建筑语构学、语义学、景观语用学分析 | 第16-19页 |
2.3.1 现代建筑语构学 | 第16-17页 |
2.3.2 后现代建筑语义学 | 第17-18页 |
2.3.3 景观语用学分析 | 第18-19页 |
2.4 隐喻 | 第19-20页 |
2.4.1 隐喻的概念 | 第19页 |
2.4.2 隐喻的本质 | 第19页 |
2.4.3 隐喻性思维的起源 | 第19-20页 |
2.5 象征 | 第20-22页 |
2.5.1 象征的概念 | 第20页 |
2.5.2 象征性思维的起源 | 第20页 |
2.5.3 象征文化的表现形式 | 第20-22页 |
2.6 隐喻与象征的区别及联系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隐喻象征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历程 | 第23-29页 |
3.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隐喻象征手法应用历程 | 第23-27页 |
3.1.1 皇家园林 | 第23-24页 |
3.1.2 文人园林 | 第24-25页 |
3.1.3 寺庙园林 | 第25-27页 |
3.2 隐喻象征手法在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3.3 东西方园林的隐喻象征手法差异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现代景观设计中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 第29-48页 |
4.1 景观隐喻象征化模式的含义及特征 | 第29-31页 |
4.2 人对景观场所的心理需要 | 第31-32页 |
4.3 隐喻象征设计手法的基本构思 | 第32-33页 |
4.4 隐喻象征设计手法的基本方法 | 第33-35页 |
4.4.1 基本方法 | 第33-34页 |
4.4.2 隐喻象征手法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模式 | 第34-35页 |
4.5 隐喻象征的基本类型 | 第35-37页 |
4.5.1 具象类型 | 第35页 |
4.5.2 抽象类型 | 第35-37页 |
4.6 隐喻象征设计方法的途径类型 | 第37-42页 |
4.6.1 模拟自然 | 第37页 |
4.6.2 模拟生物 | 第37-38页 |
4.6.3 模拟神话 | 第38-39页 |
4.6.4 祈求吉祥 | 第39-40页 |
4.6.5 再现历史 | 第40-41页 |
4.6.6 艺术情结 | 第41-42页 |
4.7 隐喻象征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类型 | 第42-48页 |
4.7.1 空间结构隐喻象征 | 第42-43页 |
4.7.2 装饰隐喻象征 | 第43页 |
4.7.3 色彩隐喻象征 | 第43-44页 |
4.7.4 植物隐喻象征 | 第44-45页 |
4.7.5 雕塑小品隐喻象征 | 第45页 |
4.7.6 材质隐喻象征 | 第45-46页 |
4.7.7 声音隐喻象征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案例运用研究 | 第48-69页 |
5.1 天津蓟县于庆成雕塑园 | 第48-53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48页 |
5.1.2 项目方案设计 | 第48-52页 |
5.1.3 项目小结 | 第52-53页 |
5.2 鲁北监狱景观项目 | 第53-69页 |
5.2.1 项目概况 | 第53页 |
5.2.2 综合分析 | 第53-55页 |
5.2.3 项目分析 | 第55-58页 |
5.2.4 规划方案 | 第58-68页 |
5.2.5 项目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