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史论文

新中国初期三十年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8页
   ·选题背景第16-17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20页
     ·研究目的第17-18页
     ·研究意义第18-20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第20-27页
     ·国外研究动态第20-23页
     ·国内研究动态第23-26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第26-27页
   ·研究思路、方法与理论依据第27-34页
     ·研究思路第27-31页
     ·研究方法第31-32页
     ·研究的理论依据第32-34页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34-38页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第34-37页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37-38页
第二章 解放初农业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第38-60页
   ·土地改革: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第38-46页
     ·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诉求:土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38-40页
     ·政策保障:减少变革成本的《土地改革法》第40-41页
     ·实践支撑:平稳有序的土改过程第41-43页
     ·集中体现:成熟的思想理论与工作方法第43页
     ·基础地位、历史成就与总体评价第43-46页
   ·互助合作: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第46-52页
     ·新内涵: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切入点第46-48页
     ·由争论而引起的农业集体化问题第48-49页
     ·历史抉择:逐步集体化思想的最终确立第49-50页
     ·互助合作的主要成就和原因分析第50-51页
     ·“合作制”思想和“合作化”道路的深远意义第51-52页
   ·修养生息:恢复农业经济的有效保障第52-56页
     ·不断改进税制,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第53-54页
     ·贯彻“包禁筹”三字方针,防止乡村财政做大第54-55页
     ·合理控制“剪刀差”,减轻农民隐性负担第55-56页
   ·城乡物资交流:恢复和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第56-60页
     ·努力改善交通运输,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第57页
     ·召开城乡展览会,组织短距离物资交流第57-58页
     ·疏通城乡沟通渠道,积极开展农副土特产品购销业务第58页
     ·城乡市场趋于活跃,物资交流成效显著第58-60页
第三章 过渡时期农业集体化的探索与实践第60-84页
   ·过渡时期总路线统领农村经济工作第60-64页
     ·“一化三改”:总路线的主体和两翼第60-62页
     ·以工业化为实质内容的总路线评价第62-64页
   ·农业集体化的具体实践:初级社与高级社第64-73页
     ·初级合作社的发展与整顿第64-66页
     ·高级合作社的迅猛发展、整顿与全面高潮第66-68页
     ·动力机制与深层原因:阶级斗争、农民心理与工业化战略需求第68-71页
     ·绩效评估与总体评价:初级社与高级社的比较分析第71-73页
   ·统购统销:集体化的配套措施第73-79页
     ·政策原因:粮食供求矛盾、三改与工业化战略需求第73-75页
     ·考量过程:八种方案、三种情况和四种关系第75-76页
     ·短期作用:显著的实际效果与客观存在的诸多弊端并存第76-77页
     ·历史评价: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制度安排第77-79页
   ·工农城乡关系矛盾凸现第79-84页
     ·“雅量之争”凸显工农城乡关系第79-80页
     ·“比较协调”向“开始恶化”的转变第80-81页
     ·继续向前的发展势头第81-82页
     ·历史影响:城乡关系基本走向和基本格局的确立第82-84页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农业经济与农村制度建设第84-105页
   ·农业经济建设的大跃进第84-87页
     ·大跃进运动在党内分歧和矛盾中逐步兴起第84-85页
     ·农业经济建设盲目冒进第85-86页
     ·农村大炼钢得不偿失第86-87页
   ·农村制度建设的公社化第87-92页
     ·公社化:现实与理想的自然选择第87-88页
     ·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内部逻辑第88-89页
     ·社区福利事业试点工作展开第89-91页
     ·农村公共食堂应用而生第91-92页
   ·农业经济政策的小幅调整与反复第92-97页
     ·政策理论:六次纠左会议的调整努力第92-94页
     ·实践措施:各地区整顿和调整的基本内容第94-95页
     ·大跃进高潮再起:初步调整后的政策反复第95-96页
     ·调整工作曲折反复的原因透视第96-97页
   ·农村经济建设的某些成绩与严重挫折第97-100页
     ·农田水利建设成就空前第97-98页
     ·农村工业获得从无到有的建设第98页
     ·农业产量大幅下降,农民生活困难严重第98-99页
     ·工农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损失惨重第99页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灾难面前得不偿失第99-100页
   ·严重后果的最终体现:农村大饥荒的形成第100-105页
     ·各种自然灾害的交替出现第101-102页
     ·农业税负担和粮食的过度征购第102-103页
     ·雪上加霜的粮食出口贸易第103页
     ·保障城镇粮食供应的不合理政策第103-105页
第五章 经济困难时期农业经济政策的全面调整第105-124页
   ·农业经济调整的过程与基本内容第105-110页
     ·起步阶段:人民公社的整顿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第105-107页
     ·发展阶段:减少粮食收购和增加农村生产劳动力第107-108页
     ·高潮阶段: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第108-110页
   ·“三自一包”关键问题的曲折探索第110-114页
     ·自留地:保留、取消、放宽与批判第110-111页
     ·自由市场:限制开放、关闭、开展与批判第111-112页
     ·自负盈亏:生产小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生产小队第112-113页
     ·农民的探索:包产到户的三起三落第113-114页
   ·农业学大寨运动应需而起第114-117页
     ·大寨村经验与运动历程第114-115页
     ·时代诉求:多重因素下的战略考量第115-116页
     ·历史评价:集体化体制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努力第116-117页
   ·农村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整顿第117-120页
     ·农村阶级形势的分析第117-118页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面开展第118-119页
     ·贫下中农协会成立第119-120页
   ·六十年代农业经济调整的基本评价第120-124页
     ·总体绩效与基本经验第121-122页
     ·不足与启示第122-124页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十年徘徊第124-138页
   ·农村文化大革命运动第124-127页
     ·农村文化大革命逐步深入和发展第124-126页
     ·争议性内容稳定农村发展局面第126-127页
   ·大寨运动主导下的农村经济与社会第127-131页
     ·文革时期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第127-129页
     ·大寨主导下的农村经济曲折增长第129-130页
     ·大寨主导下的农村社会相对稳定第130-131页
   ·政策主导下的城镇人口反向流动第131-135页
     ·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第132-133页
     ·干部五七干校农业劳动第133-135页
   ·文革时期的农村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第135-138页
     ·理想教育的具体实践: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和到农村办学校第135-136页
     ·“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实现卫生公平的最大努力第136-137页
     ·小靳庄典型:赋予政治色彩的农村文化活动第137-138页
第七章 基本认识与结论第138-153页
   ·内部线索: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逐步转变第138-142页
     ·技术变革: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广泛应用第138-139页
     ·生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第139-141页
     ·经营制度: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益探索第141-142页
   ·外部线索:服务于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需求第142-148页
     ·“三农”为工业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无可逃遁性和特殊性第142-144页
     ·“工占农利”资本原始积累的实现形式与制度安排第144-145页
     ·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线索下的“三农”发展过程解读第145-148页
   ·总体评价:充分估计新中国初期三十年“三农”的历史成就与地位第148-153页
     ·历史成就:农业生产关系、生产力、工业化等多个视角的论证第149-150页
     ·历史地位:新中国60 年农业发展光辉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50-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9页
致谢第159-160页
作者简介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下一篇:黑龙江省种粮大户经营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