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区概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矿田构造 | 第13页 |
1.3.2 矽卡岩矿床 | 第13-14页 |
1.3.3 虎头崖矿田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2 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 | 第16-17页 |
1.5.3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7-18页 |
1.6 主要研究进展和新认识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9-29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9页 |
2.2 区域地层系统 | 第19-21页 |
2.3 区域构造系统 | 第21-26页 |
2.3.1 主要断裂特征 | 第21-24页 |
2.3.2 主要褶皱特征 | 第24-25页 |
2.3.3 韧性剪切变形主要特征 | 第25-26页 |
2.4 区域岩浆作用 | 第26-28页 |
2.4.1 早古生代(加里东期)旋回 | 第26-27页 |
2.4.2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华力西—印支期)旋回 | 第27-28页 |
2.5 区域遥感信息提取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矿田成矿物质建造 | 第29-44页 |
3.1 矿田地层与沉积建造 | 第29-35页 |
3.1.1 中元古界蓟县系狼牙山组(Jxl)沉积建造 | 第29-31页 |
3.1.2 奥陶-志留系滩间山群(OST~b) 沉积建造 | 第31-32页 |
3.1.3 上泥盆统牦牛山组(D_3m)沉积建造 | 第32页 |
3.1.4 下石炭统大干沟组(C_1dg)沉积建造 | 第32-33页 |
3.1.5 上石炭统缔敖苏组(C_2d) 沉积建造 | 第33-34页 |
3.1.6 上三叠统鄂拉山组(T_3e)沉积建造 | 第34页 |
3.1.7 第四系(Qh) | 第34-35页 |
3.2 矿田中-晚印支期侵入体与成矿建造 | 第35-37页 |
3.2.1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πηγ) | 第36页 |
3.2.2 石英斑岩(λπ) | 第36页 |
3.2.3 正长花岗岩(εγ) | 第36页 |
3.2.4 花岗闪长岩(γδ) | 第36-37页 |
3.2.5 闪长岩(玢)脉(δ) | 第37页 |
3.3 矿田建造与矿田成矿 | 第37-44页 |
3.3.1 矿田建造特征 | 第37页 |
3.3.2 矿田成矿特征 | 第37-44页 |
第四章 矿田构造分析 | 第44-72页 |
4.1 矿田构造格局 | 第44-45页 |
4.2 矿田控矿构造体系划分 | 第45-53页 |
4.2.1 NWW向构造 | 第45-46页 |
4.2.2 近EW向构造 | 第46-52页 |
4.2.3 NEE向构造 | 第52-53页 |
4.2.4 NE向构造 | 第53页 |
4.2.5 近SN向构造 | 第53页 |
4.3 矿田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53-65页 |
4.3.1 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54-60页 |
4.3.2 构造应力场时代的确定 | 第60-62页 |
4.3.3 构造应力场演化 | 第62-65页 |
4.3.4 矿田构造的形成过程 | 第65页 |
4.4 控矿构造特征分析 | 第65-72页 |
4.4.1 断裂与成矿 | 第65-67页 |
4.4.2 岩浆-热力背斜与成矿 | 第67-68页 |
4.4.3 接触带构造与成矿 | 第68-70页 |
4.4.4 韧性变形构造与成矿 | 第70页 |
4.4.5 成矿构造体系分析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矽卡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72-88页 |
5.1 矽卡岩、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72-77页 |
5.1.1 矽卡岩原岩恢复 | 第72-75页 |
5.1.2 矽卡岩成因分析 | 第75页 |
5.1.3 硅质岩成因分析 | 第75-77页 |
5.2 矿床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77-80页 |
5.3 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80-85页 |
5.4 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85-86页 |
5.5 矿床地球化学成因分析 | 第86-88页 |
第六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第88-96页 |
6.1 成矿规律 | 第88-91页 |
6.1.1 赋矿地层 | 第88页 |
6.1.2 控矿构造 | 第88页 |
6.1.3 成矿岩浆岩 | 第88-89页 |
6.1.4 矿床元素迁移规律 | 第89页 |
6.1.5 矿床类型划分及矿化蚀变分带 | 第89-91页 |
6.2 成矿预测 | 第91-96页 |
6.2.1 成矿模式 | 第91-93页 |
6.2.2 找矿模型和找矿远景预测 | 第93-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项目参与情况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