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 棘间韧带劳损的中医认识 | 第9-12页 |
1.1 | 第9-10页 |
1.1.1 秦汉时期 | 第9页 |
1.1.2 隋唐时期 | 第9-10页 |
1.1.3 宋金元时期 | 第10页 |
1.1.4 明清时期 | 第10页 |
1.2 腰痛的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1.3 腰痛的分型与治则 | 第11-12页 |
1.4 产后腰痛的中医认识 | 第12页 |
2. 现代医学对于棘间韧带劳损的认识 | 第12-15页 |
2.1 棘间韧带解剖 | 第12页 |
2.2 棘间韧带各部份及功能 | 第12-13页 |
2.3 棘间韧带劳损发病机理 | 第13-14页 |
2.4 奸娠相关下腰痛 | 第14页 |
2.5 妇女妊娠期及产后脊柱变化 | 第14-15页 |
3. 棘间韧带劳损的治疗 | 第15-18页 |
3.1 棘间韧带劳损的西医治疗 | 第15-16页 |
3.2 棘间韧带劳损的中医治疗 | 第16-18页 |
4. 小针刀疗法 | 第18-20页 |
4.1 小针刀疗法概述 | 第18页 |
4.2 针刀疗法的适应症 | 第18页 |
4.3 针刀医学对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认识 | 第18-19页 |
4.5 针刀疗法的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5. 腰背肌功能锻炼 | 第20-21页 |
临床研究 | 第21-25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 病历选择 | 第21-22页 |
2.1 诊断标准 | 第21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21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21-22页 |
3. 研究对象及随机方法 | 第22页 |
4. 治疗方案 | 第22-23页 |
4.1 治疗组 | 第22-23页 |
4.2 对照组 | 第23页 |
5. 观察指标 | 第23页 |
5.1 疼痛视觉模拟评定级(VAS)评分法 | 第23页 |
5.2 JOA下腰痛评价表 | 第23页 |
6.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3-24页 |
7. 统计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治疗结果 | 第25-27页 |
1. 完成情况 | 第25页 |
2. 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分析 | 第25页 |
3. 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程分析 | 第25页 |
4.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VAS积分比较 | 第25-26页 |
5.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压痛VAS积分比较 | 第26页 |
6.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JOA积分比较 | 第26页 |
7. 治疗组合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32页 |
1. 棘间韧带劳损的发病机理 | 第27-28页 |
2. 妇女妊娠期及产后脊柱的变化与棘间韧带劳损的发生 | 第28-30页 |
2.1 妇女产后棘间韧带劳损的其他影响因素 | 第30页 |
3. 小针刀治疗棘间韧带劳损的依据 | 第30页 |
4. 腰背肌功能锻炼的治疗棘间韧带劳损的依据 | 第30-31页 |
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1页 |
5.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 第31页 |
5.2 症状积分比较 | 第31页 |
6. 实验结果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件 | 第38-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39-41页 |
个人简历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