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3.1 有关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2 推拉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有关城镇化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9-21页 |
1.5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3-36页 |
2.1 城镇化 | 第23-30页 |
2.1.1 城镇化的基本内容 | 第23-29页 |
2.1.2 新型城镇化 | 第29-30页 |
2.2 工业化与城镇化 | 第30-34页 |
2.2.1 诺瑟姆曲线 | 第31-32页 |
2.2.2 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衡量 | 第32-34页 |
2.3 推拉理论 | 第34-36页 |
第3章 就地城镇化阶段推进案例研究 | 第36-64页 |
3.1 相同的发展起点 | 第37-39页 |
3.2 不同的发展结果 | 第39-58页 |
3.2.1 案例一:大刘村 | 第42-44页 |
3.2.2 案例二:董官村 | 第44-51页 |
3.2.3 案例三:福旺村 | 第51-58页 |
3.3 城镇化阶段推进指标体系构建 | 第58-64页 |
3.3.1 指标选取标准 | 第58-61页 |
3.3.2 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61-64页 |
第4章 就地城镇化阶段推进机制研究 | 第64-71页 |
4.1 推力 | 第64-67页 |
4.1.1 农村工业化推动就地城镇化 | 第64-66页 |
4.1.2 村内能人的领头推动 | 第66页 |
4.1.3 农村人想要成为“城市人”主观意愿的推动 | 第66-67页 |
4.2 拉力 | 第67-68页 |
4.2.1 政府的促进 | 第67-68页 |
4.2.2 周边的拉动作用 | 第68页 |
4.3 中间障碍因素 | 第68-69页 |
4.4 就地城镇化阶段推进的机理 | 第69-71页 |
第5章 就地城镇化的实现及结论 | 第71-77页 |
5.1 城镇化建设——寻求产业依托 | 第71-73页 |
5.1.1 农业为基础 | 第71页 |
5.1.2 发展工业 | 第71-72页 |
5.1.3 提高服务业 | 第72-73页 |
5.2 城镇化建设——量力而行 | 第73-74页 |
5.3 城镇化建设——全社会互动 | 第74-76页 |
5.3.1 政府角度 | 第74页 |
5.3.2 群众角度 | 第74-75页 |
5.3.3 企业角度 | 第75-76页 |
5.4 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