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的评析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涵义 | 第15页 |
2.1.2 新农合支付方式的涵义 | 第15页 |
2.1.3 新农合医疗费用控制的涵义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均衡理论 | 第17-19页 |
3 新农合支付方式及医疗费用现状研究 | 第19-23页 |
3.1 新农合支付方式概述 | 第19-20页 |
3.1.1 新农合支付方式现状 | 第19页 |
3.1.2 新农合支付方式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3.2 医疗费用现状概述 | 第20-23页 |
3.2.1 医疗费用现状 | 第20页 |
3.2.2 医疗费用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3.2.3 医疗费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4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控制的影响 | 第23-31页 |
4.1 国内外支付方式改革现状 | 第23-25页 |
4.1.1 国外支付方式改革 | 第23-24页 |
4.1.2 国内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 第24-25页 |
4.2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概述 | 第25-26页 |
4.2.1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必要性 | 第25-26页 |
4.2.2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26页 |
4.3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对控制医疗费用的影响 | 第26-31页 |
4.3.1 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的控制 | 第26-27页 |
4.3.2 各种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分析 | 第27-31页 |
5 广陵区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控制效果评析 | 第31-40页 |
5.1 广陵区新农合运行基本概况 | 第31-32页 |
5.2 广陵区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运行现状 | 第32-37页 |
5.2.1 参合农民住院人次和医疗费用 | 第32-33页 |
5.2.2 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构成 | 第33-34页 |
5.2.3 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分布 | 第34-35页 |
5.2.4 参合农民住院床日分布 | 第35-37页 |
5.3 广陵区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控制的效果 | 第37-38页 |
5.3.1 参合农民住院人均医疗费用的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 第37页 |
5.3.2 按疾病分类和床日混合定额付费方式能够优化费用构成 | 第37-38页 |
5.4 存在的问题 | 第38页 |
5.4.1 成本控制的激励作用效果有限 | 第38页 |
5.4.2 医疗总费用控制收效甚微 | 第38页 |
5.4.3 疾病分类不尽合理 | 第38页 |
5.5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5.5.1 支付方式存在不足 | 第38-39页 |
5.5.2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尚未到位 | 第39页 |
5.5.3 信息化管理系统未能完善 | 第39-40页 |
6 完善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以控制医疗费用的对策 | 第40-44页 |
6.1 建立完善的新农合支付方式,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 第40页 |
6.1.1 构建兼顾利益均衡和效率为核心的混合式支付体系 | 第40页 |
6.1.2 制订科学合理的费用控制标准 | 第40页 |
6.2 建立相应的费用监管机制 | 第40-42页 |
6.2.1 建立支付方式监管机制 | 第40-41页 |
6.2.2 增强政府和群众的压力与舆论 | 第41-42页 |
6.3 强化对参合人员的宣传与教育 | 第42页 |
6.4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 第42页 |
6.5 完善新农合经办机构信息系统 | 第42-43页 |
6.6 建立有效谈判协商机制 | 第43-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