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能源管理论文

扬州市能耗“双控”政策协同推进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导论第7-1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7-8页
        1.1.1 研究背景第7页
        1.1.2 研究意义第7-8页
    1.2 文献综述第8-11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8-9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9-11页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目标第11页
        1.3.2 研究内容第11页
        1.3.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技术路线第12页
    1.5 不足与创新第12-14页
        1.5.1 不足之处第12-13页
        1.5.2 本文创新之处第13-14页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4-17页
    2.1 能耗“双控”相关概念第14-15页
        2.1.1 能源消耗强度第14页
        2.1.2 能源消费总量第14页
        2.1.3 能耗“双控”目标第14-15页
    2.2 理论基础第15-17页
        2.2.1 公共治理理论第15页
        2.2.2 政策协同理论第15-17页
3 扬州市能耗“双控”政策实施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第17-29页
    3.1 扬州能耗“双控”的现有政策实施情况第17-18页
        3.1.1 实施节能政策的演进描述第17页
        3.1.2 近年来节能的主抓重点第17-18页
    3.2 扬州能耗“双控”政策实施效果分析第18-21页
        3.2.1 与能耗“双控”目标相比较第18-19页
        3.2.2 与省内能耗“双控”实现地区相比较第19-21页
    3.3 扬州能耗“双控”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1-26页
        3.3.1 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第22-23页
        3.3.2 全社会能耗结构的变化第23-24页
        3.3.3 工业内部能耗的变化第24-26页
    3.4 扬州能耗“双控”目标完成的难点及问题第26-29页
        3.4.1 制约能耗“双控”目标完成的难点剖析第26-27页
        3.4.2 推进能耗“双控”实施面临的突出问题第27-29页
4 扬州市能耗“双控”政策协同推进的阻力分析第29-37页
    4.1 来自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的阻力第29-30页
        4.1.1 政府“利益博弈”导致政策协同推进阻力较大第29页
        4.1.2 管理体制不顺使能耗“双控”呈现机械化推进第29-30页
    4.2 来自政策协同运行模式不畅的阻力第30-34页
        4.2.1 协同政策发布较少造成推进的协同性不强第30-32页
        4.2.2 政策工具运行的不确定性导致协同推进缓慢第32-34页
    4.3 部门协作欠缺对实现“双控”目标形成阻力第34-37页
        4.3.1 目标存在偏差导致部门间难以实现有效的协同第34-35页
        4.3.2 主体互动不足导致部门政策协同效率低下第35-37页
5 能耗“双控”政策协同的先进经验借鉴第37-41页
    5.1 国内外协同推进能耗“双控”的先进做法第37-39页
        5.1.1 国内先进地区的主要经验做法第37-38页
        5.1.2 国外先进地区的主要经验做法第38-39页
    5.2 国内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能耗“双控”协同推进的几点启示第39-41页
        5.2.1 建立协同目标机制第39页
        5.2.2 建立协同信息机制第39页
        5.2.3 建立协同评价机制第39-41页
6 扬州提升能耗“双控”政策协同效应的对策第41-44页
    6.1 转变观念减少阻力,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第41-42页
        6.1.1 促使地方政府节能意识的根本性转变第41页
        6.1.2 形成利于能耗“双控”政策协同的行政管理体制第41-42页
    6.2 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完善政策配套机制第42页
        6.2.1 优化工具间的协同合力,提高政策工具可行性第42页
        6.2.2 在政策工具应用上,灵活搭配各类政策第42页
    6.3 促进主体良性互动,保障部门协作机制第42-44页
        6.3.1 构建跨部门能耗“双控”的协同机制第42-43页
        6.3.2 利用制度和评价加快促进主体协作第43-44页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城市路网的快递车辆路径研究
下一篇: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研究--以银亿股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