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苯胺类聚合物的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4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燃料电池及其工作原理第12-17页
        1.2.1 燃料电池发展历史第12-13页
        1.2.2 燃料电池的类型第13-14页
        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14-16页
        1.2.4 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第16-17页
    1.3 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第17-29页
        1.3.1 ORR反应特征第17-20页
        1.3.2 贵金属催化剂第20-22页
        1.3.3 无金属催化剂第22-24页
        1.3.4 非贵金属催化剂第24-27页
        1.3.5 碳载体材料第27-29页
    1.4 甲酸氧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第29-32页
        1.4.1 甲酸氧化机理第29页
        1.4.2 无负载贵金属催化剂第29-31页
        1.4.3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第31-32页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32-34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4-40页
    2.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2.2 催化剂合成方法第35-36页
        2.2.1 基于聚苯胺的氧还原催化剂合成第35页
        2.2.2 基于聚邻苯二胺的氧还原催化剂合成第35-36页
        2.2.3 Pd/XC-72甲酸氧化催化剂的合成第36页
    2.3 电化学测试方法第36-38页
        2.3.1 电极预处理第36-37页
        2.3.2 循环伏安法(CV)第37页
        2.3.3 旋转圆盘电极—线性扫描伏安法(RDE-LSV)第37-38页
        2.3.4 恒电流放电法第38页
    2.4 材料表征方法第38-40页
        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8-39页
        2.4.2 高分辨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HRTEM)第39页
        2.4.3 X射线衍射(XRD)第39页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39页
        2.4.5 氮气吸脱附测试第39页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39-40页
第三章 基于聚苯胺的氧还原催化剂研究第40-50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苯胺及其聚合物的特性第40-42页
    3.3 聚苯胺多孔碳催化剂的合成第42-44页
        3.3.1 聚苯胺的热解第42页
        3.3.2 模板法制备多孔碳催化剂第42-44页
    3.4 聚苯胺多孔碳催化剂的电化学分析第44-49页
        3.4.1 多孔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44-45页
        3.4.2 硝酸盐掺杂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45-48页
        3.4.3 热处理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48-49页
    3.5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基于聚邻苯二胺的氧还原催化剂研究第50-68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邻苯二胺及其聚合物的特性第50-54页
        4.2.1 邻苯二胺与钴的配合第50-52页
        4.2.2 邻苯二胺的聚合第52-54页
    4.3 聚邻苯二胺多孔碳催化剂的合成第54-56页
    4.4 液氮闪冻法的应用第56-58页
    4.5 工艺参数的优化第58-65页
        4.5.1 引发剂加入量的优化第58-60页
        4.5.2 硝酸钴加入量的优化第60-62页
        4.5.3 与其他催化剂的性能对比第62-64页
        4.5.4 多循环测试第64-65页
    4.6 小结第65-68页
第五章 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的研究第68-82页
    5.1 引言第68页
    5.2 碳载钯甲酸氧化催化剂的研究第68-72页
        5.2.1 Pd/C催化剂的合成和电化学分析第68-71页
        5.2.2 析氢对甲酸氧化的影响第71-72页
        5.2.3 催化剂失活的分析第72页
    5.3 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的放电测试第72-80页
        5.3.1 单电池组装的要点第73-74页
        5.3.2 甲酸浓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74-75页
        5.3.3 质子交换膜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75-76页
        5.3.4 工作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76-77页
        5.3.5 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甲酸电池性能第77-79页
        5.3.6 以聚吡咯修饰氧还原电极第79-80页
    5.4 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结论第82-84页
    6.1 结论第82页
    6.2 创新点第82-83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压电悬臂梁的俘能系统研制
下一篇:燃煤烟气湿法脱硫增效剂的应用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