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丙烯腈的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符号说明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静电纺丝技术的概述 | 第9-12页 |
1.2.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历史发展 | 第9页 |
1.2.2 静电纺丝技术的装置与原理 | 第9-10页 |
1.2.3 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 | 第10-11页 |
1.2.4 静电纺丝的应用 | 第11-12页 |
1.3 超双疏材料概述 | 第12-15页 |
1.3.1 超双疏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3.2 表面湿润性的理论模型 | 第12-14页 |
1.3.3 用于超疏水/超疏油材料的碳纤维 | 第14-15页 |
1.4 电磁屏蔽简介 | 第15-17页 |
1.4.1 电磁屏蔽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2 电磁屏蔽的原理 | 第16页 |
1.4.3 用于电磁屏蔽材料的碳纤维 | 第16-17页 |
1.5 超级电容器简述 | 第17-21页 |
1.5.1 超级电容器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2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原理 | 第18-19页 |
1.5.3 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碳纤维 | 第19-21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9页 |
第二章 锰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超双疏性能研究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1页 |
2.2.2 超双疏材料的制备 | 第31页 |
2.2.3 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测试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4页 |
2.3.1 纺丝溶液与柔性碳材料 | 第32-33页 |
2.3.2 不同锰含量掺杂的PAN纺丝纤维形貌 | 第33-34页 |
2.3.3 不同锰含量掺杂的碳纤维形貌 | 第34-35页 |
2.3.4 锰掺杂碳纤维结构表征和表面性能分析 | 第35-38页 |
2.3.5 复合碳纤维膜的浸润性 | 第38-39页 |
2.3.6 膜的环境稳定性 | 第39-41页 |
2.3.7 不同因素对碳纤维膜接触角的影响 | 第41-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镍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应用 | 第47-61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7-48页 |
3.2.2 镍掺杂纳米纺丝纤维的制备 | 第48-49页 |
3.2.3 镍掺杂碳纤维的制备 | 第49页 |
3.2.4 超双疏材料的制备 | 第49页 |
3.2.5 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 | 第49页 |
3.2.6 碳纤维的电阻率测试 | 第49页 |
3.2.7 碳纤维的电磁效能测试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3.3.1 不同镍含量掺杂的PAN纺丝纤维形貌 | 第50页 |
3.3.2 不同镍含量掺杂的碳纤维形貌 | 第50-52页 |
3.3.3 镍掺杂碳纤维结构表征 | 第52-54页 |
3.3.4 电阻率的测试 | 第54页 |
3.3.5 电磁屏蔽性能测试 | 第54-56页 |
3.3.6 膜的浸润性 | 第56页 |
3.3.7 不同因素对膜的接触角影响 | 第56-57页 |
3.3.8 氟化后碳纤维电磁屏蔽性能测试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四章 镍掺杂碳纳米纤维超级电容性能的研究 | 第61-72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2-63页 |
4.2.2 镍掺杂纳米纺丝纤维的制备 | 第63页 |
4.2.3 镍掺杂碳纤维的制备 | 第63页 |
4.2.4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63页 |
4.2.5 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测试 | 第63-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4.3.1 聚丙烯腈和镍掺杂纤维热稳定性分析 | 第64页 |
4.3.2 镍掺杂碳纤维表面性能分析 | 第64-66页 |
4.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研究生期间获得的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