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3 对相关研究的总体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 第20-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排污权 | 第20页 |
2.1.2 排污权交易 | 第20-22页 |
2.1.3 政府作用 | 第22-23页 |
2.2 排污权交易中的政府作用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2.1 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中发挥政府作用的必要性 | 第23页 |
2.2.2 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中不同政府作用模式分析 | 第23-25页 |
2.3 理论分析视角及其借鉴意义 | 第25-27页 |
2.3.1 相关理论阐述 | 第25页 |
2.3.2 相关理论的借鉴意义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 第27-36页 |
3.1 国内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概况 | 第27-32页 |
3.1.1 山西省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概况 | 第28-29页 |
3.1.2 湖南省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概况 | 第29-31页 |
3.1.3 柳州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概况 | 第31-32页 |
3.2 现阶段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中的政府作用 | 第32-36页 |
3.2.1 规划作用 | 第32-33页 |
3.2.2 引导作用 | 第33-34页 |
3.2.3 协调作用 | 第34页 |
3.2.4 监管作用 | 第34-35页 |
3.2.5 服务作用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我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6-44页 |
4.1 我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4.1.1 规划不够科学、公平 | 第36页 |
4.1.2 引导不当,协调不到位 | 第36-37页 |
4.1.3 服务供给不足 | 第37-39页 |
4.1.4 监管不到位 | 第39-40页 |
4.2 影响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中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原因 | 第40-44页 |
4.2.1 工作理念转变不到位 | 第40页 |
4.2.2 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路径依赖 | 第40-41页 |
4.2.3 对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培训不足 | 第41-42页 |
4.2.4 成熟的试点经验较少 | 第42页 |
4.2.5 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支持 | 第42-43页 |
4.2.6 排污单位交易意愿不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有效发挥我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中政府作用的建议 | 第44-54页 |
5.1 转变工作理念 | 第44-45页 |
5.1.1 从管理转向服务 | 第44-45页 |
5.1.2 由侧重效率到效率与公平并重 | 第45页 |
5.2 更加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 第45-46页 |
5.2.1 采用更科学的排污总量确定方式 | 第45页 |
5.2.2 在排污初始权的分配上更加注重公平 | 第45-46页 |
5.3 提高引导和协调的有效性 | 第46-47页 |
5.3.1 明确引导和协调的对象 | 第46-47页 |
5.3.2 用制度引导代替直接干预 | 第47页 |
5.4 改进和创新服务的能力和方式 | 第47-50页 |
5.4.1 完善交易规则 | 第47-48页 |
5.4.2 完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配套政策 | 第48-49页 |
5.4.3 创新服务方式 | 第49-50页 |
5.5 强化监管作用 | 第50-51页 |
5.5.1 加强监测力度 | 第50-51页 |
5.5.2 加大处罚力度 | 第51页 |
5.6 为公众服务,提高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参与比例 | 第51-54页 |
5.6.1 加大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宣传力度 | 第51页 |
5.6.2 支持和保障公众及社会团体的交易主体地位 | 第51-52页 |
5.6.3 提高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参与能力 | 第52页 |
5.6.4 接受公众监督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