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社区视觉形象塑造研究--以鲁南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社会发展背景 | 第11-15页 |
1.1.1 农村经济取得重大发展 | 第12页 |
1.1.2 新农村社区大量涌现 | 第12-13页 |
1.1.3 农村政策持续推动 | 第13-15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6-23页 |
1.3.1 关于社区 | 第16-21页 |
1.3.2 社区形象 | 第21页 |
1.3.3 新农村形象 | 第21页 |
1.3.4 新农村社区视觉形象 | 第21-23页 |
1.4 研究范围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2 研究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国内外农村社区发展综述 | 第26-47页 |
2.1 国内新农村的发展与研究 | 第26-32页 |
2.1.1 大陆地区新农村社区的发展政策 | 第26-27页 |
2.1.2 新农村社区的形成与类型 | 第27-29页 |
2.1.3 新农村社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2.2 台湾地区新农村发展 | 第32-35页 |
2.2.1 社区总体营造概述 | 第32-34页 |
2.2.2 社区总体营造案例解析 | 第34-35页 |
2.3 国外农村社区的发展与研究 | 第35-44页 |
2.3.1 欧美农村发展概况 | 第36-37页 |
2.3.2 日本“造村运动” | 第37-41页 |
2.3.3 韩国新村运动 | 第41-44页 |
2.4 新农村社区运行机制分析 | 第44-47页 |
2.4.1 社区需求分析 | 第44-45页 |
2.4.2 沟通交流渠道分析 | 第45页 |
2.4.3 管理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第3章 国内新农村社区视觉形象分析及构建 | 第47-65页 |
3.1 社区视觉形象的有关研究 | 第47-48页 |
3.2 新农村社区视觉形象特点 | 第48-49页 |
3.3 新农村特色要素构成 | 第49-50页 |
3.4 农村居民审美观的分析 | 第50-52页 |
3.5 新农村社区视觉形象分析 | 第52-58页 |
3.5.1 社区视觉形象的内容组成 | 第52-56页 |
3.5.2 不同视觉形象设计的比较 | 第56-57页 |
3.5.3 新农村社区视觉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 第57-58页 |
3.6 新农村社区视觉形象的构建 | 第58-65页 |
3.6.1 新农村社区视觉形象的构建原则 | 第58-59页 |
3.6.2 新农村社区视觉形象塑造的途径 | 第59-62页 |
3.6.3 新农村社区视觉形象设计的框架 | 第62-65页 |
第4章 概念设计——湖西大集社区为例 | 第65-87页 |
4.1 项目来源及概况 | 第65-66页 |
4.2 项目分析 | 第66页 |
4.3 主题名称策划及概念深化 | 第66-67页 |
4.4 形象设计 | 第67-87页 |
4.4.1 基础部分 | 第67-74页 |
4.4.2 应用部分 | 第74-87页 |
第5章 总结 | 第87-92页 |
5.1 问题梳理 | 第87-90页 |
5.1.1 新农村社区面临的问题 | 第87-88页 |
5.1.2 国内外新农村社区的两大类型 | 第88页 |
5.1.3 新农村社区与企业视觉形象间的差异 | 第88-89页 |
5.1.4 社区形象建设的关键和原则 | 第89-90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90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5.4 不足之处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研究成果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