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工具和方法 | 第16-17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公司治理效率评价基本理论 | 第19-25页 |
2.1 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页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9页 |
2.1.3 博弈论 | 第19-20页 |
2.1.4 系统论 | 第20页 |
2.1.5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 第20页 |
2.2 公司治理原则 | 第20-25页 |
2.2.1 OECD 公司治理原则 | 第20-22页 |
2.2.2 世界银行公司治理原则 | 第22-23页 |
2.2.3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比较 | 第25-30页 |
3.1 标准普尔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 第25-26页 |
3.2 里昂证券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 第26页 |
3.3 戴米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 第26页 |
3.4 连城国际董事会评价体系 | 第26-27页 |
3.5 中国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 第27页 |
3.6 各评价体系的比较与借鉴 | 第27-30页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0-51页 |
4.1 评价体系建立及样本选取 | 第30-33页 |
4.1.1 评价体系建立的步骤 | 第30页 |
4.1.2 指标选取原则和设计思路 | 第30-31页 |
4.1.3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 第31-33页 |
4.1.4 数据和样本的选取 | 第33页 |
4.2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 | 第33-46页 |
4.2.1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判断公司治理效率 | 第33-37页 |
4.2.2 利用 Tobit 回归分析公司治理显著影响因素 | 第37-46页 |
4.3 上市公司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提出 | 第46-47页 |
4.4. 模型结果评价检验 | 第47-48页 |
4.5 案例分析:以 A、B、C 上市公司为例 | 第48-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 第51-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5.1.1 公司治理效率的整体评价 | 第51页 |
5.1.2 公司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51页 |
5.1.3 公司治理效率评价模型的提出 | 第51-52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2-54页 |
5.2.1 优化治理结构,促进公司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合规到主动治理转变 | 第52-53页 |
5.2.2 倡导股东积极参与,促进上市公司的股权治理规范 | 第53页 |
5.2.3 实施更加科学完善的股权激励机制 | 第53页 |
5.2.4 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外部治理环境的建设培植 | 第53-54页 |
5.3 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