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述评 | 第11页 |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4 预期的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2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14-16页 |
2.1 问卷调查时间、范围和内容 | 第14页 |
2.2 问卷调查的样本情况 | 第14-16页 |
2.2.1 女性比例大幅上升 | 第14页 |
2.2.2 年龄构成更加年轻 | 第14页 |
2.2.3 受教育程度提高 | 第14-15页 |
2.2.4 未婚人数明显增加 | 第15页 |
2.2.5 人员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 | 第15页 |
2.2.6 职业选择更倾向于制造业 | 第15页 |
2.2.7 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小 | 第15-16页 |
3 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16-23页 |
3.1 就业状况 | 第16-17页 |
3.1.1 获得工作的途径少 | 第16页 |
3.1.2 工作稳定性差 | 第16-17页 |
3.1.3 工作强度大 | 第17页 |
3.1.4 职业技能偏低 | 第17页 |
3.2 收入状况 | 第17-18页 |
3.2.1 同工不同酬现象依然存在 | 第17-18页 |
3.2.2 工资被拖欠的情况有所好转 | 第18页 |
3.3 消费状况 | 第18-19页 |
3.4 居住状况 | 第19页 |
3.5 社会保障状况 | 第19-20页 |
3.6 生活态度状况 | 第20页 |
3.6.1 对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基本满意 | 第20页 |
3.6.2 面临来自工作、生活和心理三方面的压力 | 第20页 |
3.6.3 面对困难时更加乐观 | 第20页 |
3.6.4 解决困难更加理性 | 第20页 |
3.7 休闲方式状况 | 第20-21页 |
3.8 自我认知及未来发展愿景 | 第21页 |
3.8.1 自我认知模糊 | 第21页 |
3.8.2 更看重未来发展 | 第21页 |
3.9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3页 |
3.9.1 自身素质和企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 第22页 |
3.9.2 社会保障缺失难以融入城市 | 第22页 |
3.9.3 精神生活贫瘠和人文关怀缺失 | 第22-23页 |
4 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9页 |
4.1 制度因素 | 第23-26页 |
4.1.1 户籍制度的影响 | 第23-25页 |
4.1.2 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25页 |
4.1.3 城市管理体制的影响 | 第25-26页 |
4.2 社会因素 | 第26-27页 |
4.2.1 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26页 |
4.2.2 城市居民偏见的影响 | 第26页 |
4.2.3 媒体等负面舆论宣传的影响 | 第26-27页 |
4.2.4 就业信息渠道不畅的影响 | 第27页 |
4.2.5 城市经济承载能力的影响 | 第27页 |
4.3 个人因素 | 第27-29页 |
4.3.1 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 | 第27-28页 |
4.3.2 思想观念的影响 | 第28-29页 |
5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的政策建议 | 第29-34页 |
5.1 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 第29页 |
5.2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工有序转移 | 第29-30页 |
5.2.1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 | 第29-30页 |
5.2.2 筑牢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 第30页 |
5.2.3 实现农村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无缝对接 | 第30页 |
5.3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 第30-31页 |
5.3.1 为现有法律法规出台配套实施细则 | 第30-31页 |
5.3.2 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1页 |
5.3.3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 第31页 |
5.4 加强城市管理,用真情关怀留住人心 | 第31-32页 |
5.4.1 建立统筹管理农民工的服务机构 | 第31-32页 |
5.4.2 完善配套政策,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 第32页 |
5.5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个人素质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录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