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雕翎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结构及其稳定性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1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第10页 |
1.1.2 植物群落多样性 | 第10-11页 |
1.1.3 植物群落的演替 | 第11页 |
1.1.4 物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 | 第11页 |
1.2 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稳定性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稳定性的维持机制 | 第12页 |
1.2.3 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 第12-13页 |
1.2.4 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 第13页 |
1.3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1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生境与分布 | 第13页 |
1.3.2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演替 | 第13-14页 |
1.3.3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更新 | 第14页 |
1.4 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雕翎山研究概况 | 第15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19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2 气候条件 | 第17-18页 |
2.3 地形特征 | 第18页 |
2.4 植物植被资源 | 第18-19页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3.1.1 群落的结构特征 | 第19页 |
3.1.2 群落更新现状与特征 | 第19页 |
3.1.3 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 第19页 |
3.1.4 土壤种子库 | 第19页 |
3.1.5 群落的稳定性 | 第19页 |
3.2 样地调查与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 | 第19-21页 |
3.2.1 样地调查 | 第19-21页 |
3.2.2 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 | 第21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21-26页 |
3.3.1 标本鉴定 | 第21页 |
3.3.2 群落分析 | 第21-22页 |
3.3.3 生态位宽度及种间联结 | 第22-23页 |
3.3.4 群落更新特征分析 | 第23页 |
3.3.5 群落稳定性分析 | 第23-25页 |
3.3.6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57页 |
4.1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 | 第26-34页 |
4.1.1 群落的物种组成 | 第26-27页 |
4.1.2 群落内植物的生活型 | 第27-28页 |
4.1.3 群落的垂直结构 | 第28-32页 |
4.1.4 群落的径级结构 | 第32-34页 |
4.2 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 第34-41页 |
4.2.1 物种生态位 | 第34-35页 |
4.2.2 物种生态位重叠 | 第35页 |
4.2.3 群落种间联结性检验 | 第35页 |
4.2.4 群落种间联结性测度 | 第35-41页 |
4.3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更新现状与特征 | 第41-48页 |
4.3.1 群落的更新现状 | 第41-46页 |
4.3.2 乔木幼苗的高度级结构 | 第46页 |
4.3.3 乔木幼苗的萌生特征 | 第46-47页 |
4.3.4 群落密度对更新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种子库 | 第48-51页 |
4.4.1 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 | 第48-49页 |
4.4.2 土壤种子库的生长型比较 | 第49-50页 |
4.4.3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植被的关系 | 第50-51页 |
4.5 半湿润常绿阔叶各群落的稳定性 | 第51-57页 |
4.5.1 M.Godron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51-53页 |
4.5.2 主成分分析法测定结果 | 第53-55页 |
4.5.3 稳定性与多样性 | 第55-57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7-61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讨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导师简介 | 第66-67页 |
获得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Ⅰ 样地维管植物名录 | 第69-73页 |
附录Ⅱ 土壤种子库维管植物名录 | 第73-76页 |
附录Ⅲ 样方表 | 第76-88页 |
附录Ⅳ 附图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