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第10页 |
1.2 二甲双胍的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1.3 二甲双胍的使用限制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页 |
3.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30页 |
1.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2.诊断标准 | 第13-18页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2.1.1 DM诊断标准符合WHO 1999 年公布的标准 | 第13页 |
2.1.2 二甲双胍引起腹泻的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2.2.1 消渴诊断标准 | 第14页 |
2.2.2 泄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4页 |
2.3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2.4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2.5 脱落标准 | 第15页 |
2.6 退出标准 | 第15-16页 |
2.7 终止标准 | 第16页 |
2.8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 第16-17页 |
2.9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 第17-1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3.1 治疗方法 | 第18页 |
3.1.1 基础治疗 | 第18页 |
3.1.2 药物治疗 | 第18页 |
3.2 疗程与随访 | 第18页 |
3.3 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3.3.1 安全性指标 | 第18-19页 |
3.3.2 疗效性指标 | 第19页 |
3.4 疗效评定 | 第19-20页 |
3.4.1 中医症候学疗效评分 | 第19页 |
3.4.2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20页 |
3.4.3 安全性评价 | 第20页 |
3.5 统计方法 | 第20-21页 |
3.6 流程图 | 第21-22页 |
4.研究结果 | 第22-30页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22页 |
4.2 治疗前病情程度及证候总积分比较 | 第22-23页 |
4.3 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 第23-30页 |
4.3.1 治疗后数据大便次数、性状及大便菌群比统计 | 第23-24页 |
4.3.2 治疗后FPG、2hPG比较 | 第24-25页 |
4.3.3 治疗后中医单项证候积分统计 | 第25-27页 |
4.3.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 第27-28页 |
4.3.5 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第28页 |
4.3.6 两组安全性比较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43页 |
1.现代医学对T2DM的认识 | 第30页 |
2.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 | 第30-31页 |
3.现代医学对二甲双胍引起腹泻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31-37页 |
3.1 5-HT水平的升高 | 第31-32页 |
3.2 胆盐吸收不良 | 第32-33页 |
3.3 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1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 | 第33-34页 |
3.3.2 二甲双胍与肠道菌群 | 第34-36页 |
3.3.3 针对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现有措施 | 第36-37页 |
4.中医对DM的认识 | 第37页 |
5.中医对腹泻的认识 | 第37-38页 |
6. 参苓白术散的作用机制 | 第38-43页 |
6.1 参苓白术散简介 | 第38页 |
6.2 参苓白术散中单味药物简介 | 第38-41页 |
6.2.1 人参 | 第38-39页 |
6.2.2 白术 | 第39页 |
6.2.3 茯苓 | 第39页 |
6.2.4 桔梗 | 第39页 |
6.2.5 莲子心 | 第39页 |
6.2.6 薏苡仁 | 第39-40页 |
6.2.7 淮山药 | 第40页 |
6.2.8 扁豆 | 第40页 |
6.2.9 甘草 | 第40-41页 |
6.3 参苓白术散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41页 |
6.4 参苓白术散与肠道菌群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综述 | 第50-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表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学研究 | 第59-60页 |
附表2 参苓白术散治疗二甲双胍所致 2 型糖尿病患者腹泻的临床观察研究病例报告表 | 第60-69页 |
患者知情同意书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