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正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1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二) 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 基本概念 | 第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三) 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9-11页 |
1. 社会对公正的呼唤 | 第9-10页 |
2. 我国儒家公正思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 孟子公正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1-15页 |
(一) 思想背景 | 第11-13页 |
1. 时代主题的回应 | 第11-12页 |
2. 儒家思想的传承 | 第12-13页 |
(二) 现实因素 | 第13-14页 |
1. 诸侯分崩,民不聊生 | 第13-14页 |
2. 社会动荡,不言礼信 | 第14页 |
(三) 个人诉求 | 第14-15页 |
1. 拒邪说,辟杨墨,为天下立言 | 第14-15页 |
2. 孟子对构建公正社会制度的向往 | 第15页 |
二、 孟子公正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5-28页 |
(一) 孟子公正思想的基本理念 | 第15-20页 |
1. 性善仁爱大本大源 | 第16-17页 |
2. 利义冲突以义为利 | 第17-19页 |
3. 制度设计谓礼之义 | 第19-20页 |
4. 以义为先良知善智 | 第20页 |
(二) 孟子公正思想的基本原则 | 第20-23页 |
1. 正己正人,先公后私,和而不同 | 第20-22页 |
2. 时移地易而事宜,权在其中 | 第22-23页 |
(三) 孟子公正思想在具体领域的体现 | 第23-28页 |
1. 政治方面 | 第24-26页 |
2. 经济方面 | 第26-28页 |
三、 孟子公正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28-32页 |
(一) 孟子公正思想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二) 孟子公正思想的意义 | 第29-32页 |
1. 对社会公正制度建设的意义 | 第30页 |
2. 对个人公正德性修养的意义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7页 |
致谢 | 第37页 |